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学界:这十几万字很微妙
佚失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在美国被找到英文原稿并回译
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四世同堂》。
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种植的花草,祁老人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
197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开始出现丁聪所配插图,此后该插图在多个版本中不断与读者碰面。
佚失原稿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在美国被发现英文原始译稿。《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36章,共十万七千多字,经由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回译,将重见天日,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全文刊载。
这两天,这个消息堪称轰动,被视为文学界特大喜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但这就像是一场媒体的狂欢,学界、老舍家人一直保持静默。
发现者
让老舍自己出来“说话”
赵武平称自己是半拉子老舍研究者,他从没想过这几年潜心做的事情,会引起这般轰动,“我最大感觉就是干了件搬运工的事,佚失原稿在图书馆放了那么多年,对于学界来说此前很多人也都知道。”
二十多年前,赵武平写过关于“中国早期特工在美国”的研究文章。他为此查阅大量档案,竟意外地发现了同时期老舍的痕迹,便对老舍研究产生了兴趣。这些年再到美国,他找到了近千件老舍档案,它们分藏在四五个图书馆内,很多内容都是国内未关注过的,“从2012年到现在,我基本上把老舍在美国的所有档案都研究了,重要的都复制了。”
赵武平透露,他所有在哈佛大学的工作,均来自《邓小平传》作者傅高义提供的帮助。经过多方对比和鉴别,赵武平最终确认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老舍英文译者浦爱德的档案中,不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还包括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全稿。他形容第一次看到相关档案时,就如同掉进兔子洞里一样震惊,“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舍先生画的草图、人物分析等,都保持着原貌。”他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舍的孙女,学界的一些相关人士也获悉了这个消息。
赵武平还将他发现的英文原译稿和英文出版稿进行了对读。比如,他发现未被肢解的英译第三部《饥荒》原始内容比出版后的英文版(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而从哈佛影印原稿回国后,赵武平开始了艰难的回译过程。赵武平认为,目前的这个新译稿,虽然不是老舍原来计划和完成手稿的全部,但他认为,这一版本能让新一代读者更进一步接触老舍原作。
直到上个星期,历时两年的回译工作才算完成,其间赵武平还对译文修订了四次。他希望在今年之前抓紧完成这桩事,因为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他没有看到纪念活动,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文章也未曾出现。他想,“我只能还原老舍的文本,让老舍自己出来‘说话’。”他更想表达的是,我们应该好好纪念老舍先生。
编辑部
迅速撤稿,“老舍”被优先安排
赵武平的好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是回译稿的首位读者。刚一读完,他就向《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推荐了这部译稿,而《收获》更是迅速决定将2017年第一期原先安排好的稿件撤换掉,优先安排这篇新来稿。“《收获》的判断力非常了不起,不管怎么说,这是文学史上的大事。”张新颖说。
《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是这部作品的责编,她已从事文学编辑31年。她透露说,拿到稿子后,杂志社请赵武平撰写了一万多字的《〈四世同堂〉英译全稿的发现和第三部〈饥荒〉的回译》,只是因为版面有限,将节选其中的5000字刊发。此外,为了方便读者,关于《饥荒》1至20章的内容,赵武平还撰写了梗概。
“老舍先生不跟你啰嗦,关于北平民生方面的几个细节描写,就让你吃惊。”钟红明“剧透”说,老北京人做买卖是最讲规矩的,可是抗战胜利前夕,饥荒来了,居住在小羊圈的日本人最先开始连抢带偷。肉铺没有肉卖,更怕人连生肉都抢,好不容易有肉可卖的时候,掌柜的就晚上把肉切块包好,放在鞋盒子里,卖肉的时候先收钱再取出来。卖烧饼的筐子也加上盖子,还上锁,买主交了钱,他们再小心地开锁拿饼。环境逼得把人人都当成贼来防。祁瑞宣买了两个烧饼,一个极瘦的人将烧饼抢了去,要是搁在以前他不会追,但在非常时期,他拔腿就追赶而去。那个极瘦的人跑不动了,面朝着墙壁站着。原来是熟人……
在钟红明看来,老舍写出了剧烈社会变动中复杂的人性,“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的抉择,都饱含了温度,他对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小羊圈胡同的故事,浓缩了众生相,而且画面经典,有的今天读来也觉得视角独特,比如抗战胜利了,那位一直反战的日本人,迎面遇到中国人时,又是怎样的反应,“现在很多时候作家写东西是一边倒的,直奔主题,层次不够丰富。但老舍先生对人的理解,看起来非常朴素。”
老舍女儿
要再研究一下,不能胡说八道
《饥荒》原始译稿全部找齐、译出,老舍先生的家人已经得知了此消息,但老舍女儿舒济拒绝予以回应,“我要再研究一下,不能胡说八道。”她说这个事过段时间再谈。
多位老舍研究专家也同样不愿意站出来公开发声。记者昨天为此专程拜访了老舍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他直言,对文本的认识要客观理性。
傅光明首先认为,赵武平的发现本身有意义、有价值。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饥荒》英文原稿此前不全,现在全了,这对研究老舍具有史料价值。但同样值得提及的是,老舍当年赴美后,条件变了,只能出英文本,《四世同堂》因此并未写完。而未写完的部分由老舍口述,浦爱德用英文写成,再由老舍进行润色、加工和修改。“因此,英文原稿是否严格意义上属于老舍,似乎也不能那么说,因为有两个人的智力劳动在其中。”
傅光明还强调,将在《收获》发表的这个文本,是赵武平的中文译文,而不是老舍的中文原创,加之英文稿又是老舍与浦爱德的合作,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个文本显得很微妙。“因为单从语言来说,它不是老舍的。”
对此,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四世同堂》责编王海波也表示,对即将面世的回译稿要客观看待。她说,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只有前面87章的《四世同堂》。1982年,翻译家马小弥女士仿照老舍的文笔,又从英文版(1951年由老舍在美国出版的《The Yellow Storm》)翻译了最后13章内容,凑齐了100章,该版本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大量删减后的节选本和删改本,相比原稿而言少了十几万字。
但王海波依然认为,尽管是节选本,但马小弥从语言风格、用字习惯上是下了功夫的,和老舍创作风格、行文习惯比较贴近,“虽然也有遗憾,但作品保持了完整性。”据她透露,该版本早已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应该说马小弥的翻译,也让赵武平的译文面临挑战。”
延伸
《四世同堂》
全本明年初面世
《四世同堂》是老舍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最高成就,老舍当年计划写三部,共100章。它于1944年在重庆的报纸上开始连载。老舍本打算用两年时间写完,但由于时局动荡和罹患多种病痛,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1949年,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它的第三部《饥荒》是在美国完成的。《四世同堂》第三部的最后13章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并未出中文版,其英文版于1951年在美国出版。
“文革”结束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至1980年间同时出版了《四世同堂》,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该书,但都不是完整版。
据“活字文化”总经理李学军介绍,包括赵武平回译文字在内的《四世同堂》全本将于明年二三月份面世。该版本目前还在编校过程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在内的几家出版社,目前都与“活字文化”有了接触。但到底该书最后由哪家出版社推出,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四世同堂 学界 原稿 回译 老舍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