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迷马"缘何席卷大学校园:体育与公益的"化学反应"

每年9月,当大学生们迎来新学期的生活时,全国高校里一群被称为“迷马人”的群体也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接下来两个月,是一段属于全国“迷马人”共同的记忆。
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简称“迷马”)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体育类校园公益活动。通过在全国承办高校内发起的5公里迷你马拉松挑战,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强健体魄,践行公益,关爱贫困听障儿童。
自2014年第一届“迷马”成功举办以来,通过一百余所高校的实践和摸索,已成功举办了548场“迷马”挑战,累计25万人报名参加,成为每年秋季席卷大学校园的“现象级”活动。今天,我们将通过从体育、校园文化及公益的角度来求索“迷马”席卷大学校园的深层原因。

一场生动的体育“公开课”
每年秋天的开学季,对于新生来说,是大学生活的起点,对于更多同学来说,是又一段新的开始。暑假期间,无论是新生还是在校生,都享受着充实的假期,旅游、购物、玩游戏、追剧……“运动”和“挑战”仿佛和同学们拉开了不小的距离。但在9月末开启的“迷马季”里,用另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青睐。
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鼓励大学生参加在校园里举办的公益性迷你马拉松,将5公里的迷你马拉松作为公益的契机,为听障儿童募集善款,呼吁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人关注听障儿童。这种方法一举两得,让挑战者们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也参与了5公里长跑的体育活动。报名刚刚启动,大学生们踊跃参加的热情,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活动的盛况改变了很多人对大学生普遍不爱运动、更不热衷跑步的刻板印象。
马拉松活动近几年在国内比较火,很多挑战者不是为了竞技而来,而是为了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校园内作为公益活动的迷你马拉松,同学们参与其中既是对自己毅力的考验,也是为公益出一份力。“当时选择报名,就是因为活动就在我们学校里进行,感觉很方便,而且还能为听障儿童尽一份力。”来自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挑战者对我们说到她参加“迷马”的原因。
很多挑战者在参与过“迷马”5公里挑战之后,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时的惰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克服。虽然天气逐渐转冷,但是“迷马”过后,这种热情依旧没有减退,原本不愿意出早操、不愿意早起的同学纷纷走向操场,进行锻炼,他们不畏寒冷,坚持着自己在“迷马”挑战过程中收获的毅力与坚持。
在近一个多月的“迷马”挑战中,有的是个人报名挑战,有的是整个班级进行参加,更有学院组织全院学生参加挑战。在线下报名时,大学生们相互带动,使得此次迷马活动变得异常火爆。来自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一名2016级新生说:“我在微博上看到了班长在上周活动后发布的信息,他还提到我们班级的好几个同学也参与其中,我可不能落后。”通过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许多平时不擅长运动的“宅男”“宅女”,被身边的同学带动起来,这种带动和影响,有时候要比课堂里的说教更有用。“迷马”挑战的火爆揭示出了一个道理,通过改变跑步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校园体育完全可以由被动变为主动。
对于当今大学生体质堪忧的状况,有老师表示:“一些大学生处于松散状态,不爱运动,除非非常有必要进行的体育锻炼,否则同学们根本不会去锻炼。每年的体测难通过、运动会报名人数寥寥无几……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如果不去锻炼,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现在,全国25万“迷马人”可以一起给出答案:谁说我们不喜欢跑步?“迷马”在高校内取得巨大反响,正说明大学生完全可以动起来。
据悉,今年在全国49所院校共展开了196场形式不同的挑战,“迷马”可谓是在高校里刮起了一阵跑步风,更是为大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体育“公开课”。它是许多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开胃菜”,更是高校公益的“催化剂”,相信“迷马”大学校园的,不仅仅只有感动,还有运动的快乐。

“迷马人”谱写校园文化的“多重合奏”
“跑完了,终于跑完了。”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胡屹气喘吁吁地说,“我以前不爱运动,这5公里带来的挑战真的不小。”从小习惯安静的他从不爱运动,但这次为了“迷马”,他迈出了自己的长跑第一步。“来到大学之后,成功竞选为班长,我有责任和义务带动班级的同学一起运动。而且在参与‘迷马’之后,我发现这场马拉松远不止跑步那么单调。”
“今年我们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关注‘迷马’,决定在挑战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把大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加入到挑战里。”两年参与“迷马”的新闻网负责人付鼎在活动前期策划会上,就对今年“迷马”挑战贵州大学站提出了新的想法,“我们应切中一些热点和话题,让‘迷马’更加有特点。”
“我们结合往期荧光跑、趣味跑等经典挑战形式的经验,根据前一阵子流行的电影,及近期的热点万圣节,策划了今年的万圣跑,成为校园里同学们讨论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我们这种创意更激发了参与接下来的几期‘迷马’挑战者们的创造力。”
跳着手语舞、挥舞小彩旗、奔跑在校园里,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用独特的方式来践行属于他们的“迷马”精神。党支部副书记吴育榜坦言,当听说有“迷马”活动时,整个党支部都想积极参加,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发扬这种公益和奉献精神。他们在“迷马”开跑前一星期就开始排练,“那时候每天在大厅里练习《爱的奉献》手语舞,而且为了适应失聪的环境,都是在无声的环境中练习。”党支部成员王皓月说到,“当路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到一群人在‘群魔乱舞’时,我们依旧坚持下来,为的就是能够与热心公益的同学们分享我们的感受。”“迷马”当天,党支部早早就列队,每人挥舞着小红旗,带着亲手裁剪的爱心贴纸,来到“迷马”挑战起点。吴育榜说:“有些女生本身不擅长运动,但他们依旧坚持下来,跑完5公里。我想他们心中为的就是那一份奉献。”
一场简简单单的“迷马”可能用不到半天的时间,但背后却是从组织者,到参与者,甚至校园里所有的个体一起用自己的创意和坚持完成的一场校园嘉年华。通过不断地打磨“迷马”活动的创意和精神,来激发同学们参与其中的兴趣,以马拉松的体育精神为基础,撬动校园文化的联动和创造性,使更多人关注“迷马”背后更深刻的公益内核。

从关注到关爱,“迷马”拉近大学生与听障儿童的距离
“我还能再跑一圈”,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把终点处的工作人员逗笑了。
这是“迷马”挑战河北大学站第二场的场景,来自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挑战者MANDIRINGANA JAMES(中文名:马俊贤)曾多次参加国际马拉松赛事,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我是为有困难的孩子来报名的,虽然这不是比赛,但我还是要跑得很快。”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三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朋友,在“迷马”跑道上留下了别样的异国风景。
对于部分大一新生来说,“迷马”是他们参加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将跑步与公益结合的独特方式让同学们感到新奇,让创造快乐变得容易和有意义。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学生田逸凡用了两个词评价“迷马”:好玩、不累。
据了解,很多挑战者都为公益而来,在他们心里,“迷马”已然成为公益的一个代名词。今年是“迷马”来到河大的第三年,校园内外对公益的一呼百应让作为承办团队的红色战线感到温暖与踏实。而这个冬天,5公里的跑道也成为河北大学6000多名挑战者跑过的最温暖的5公里。
医学部独立微信公共号“白大褂碎碎念”负责人李勇联系承办方,主动提出推送“迷马”活动信息,他说:“医者仁心,我们的推送内容的视角也许会和其他媒体的视角不一样,作为医学生,对于公益,对于听障儿童,应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角度。”李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读者关注到“迷马”,关注到听障儿童这个群体。
也许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有责任去关注,关注本身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许多同学通过“迷马”开始关注到听障儿童,审视到这个社会那些缺少亮色的角落。“红色战线”负责人蔺少宏说:“每一场‘迷马’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主动体验听障儿童的世界,这会带给我们思考,让我们了解他们,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也真正认识自己,认知这个社会的本真。”
使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才让公益有了重要的意义。公益不仅仅等于捐钱,给贫困儿童讲一节课、给大山深处的孤寡老人写一封信、为听障儿童跑一场“迷马”,这些公益是“接地气”的,而且信手拈来的,更是人人可为、时时可为的。“迷马”让众多挑战者有了投身公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用汗水和脚步汇成爱的河流,诠释新一代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勇于担当的责任。
“谢谢哥哥姐姐们!”在2016“迷马盛典”的现场,康宝莱“天使听见爱”公益基金受助的贫困听障儿童小正鑫的话音未落,现场就已经掌声雷动,这是来自2000余名挑战者的鼓励之声,鼓励我们所关爱的、需要帮助的孩子能够快乐生活、自信坚强。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走出困境、由弱变强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种自我振奋、自强自立的精神状态,社会上多一份关爱与鼓励,他们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主动改变和转化的力量。
记得2015“迷马”启动仪式上,受助的贫困听障儿童小滋增和小滋金说到:“左手拉爸爸,右手拉妈妈……”那对可爱双胞胎的儿歌感动了无数人,他们因为挑战者的奔跑所筹得的公益基金而有机会重新聆听到这个世界的花开与鸟鸣。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受益是这个社会的公平所在,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平视他们的存在,满足他们的需求,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奉献了爱心,快乐了自己,拉近了距离,加强了关怀,收获了能量,传播了文明。真正的公益就是这样,“迷马”精神所传递的核心更是如此。

1+1>250000,一场以爱为名的“化学反应”
2014年11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283名大学生在第一届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启动仪式上首次开跑。作为全国第一批“迷马人”,他们可能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国范围内会有25万人与他们同行,为爱出发,引发一场以爱为名的“化学反应”。
截至目前,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已经成功举办3年,覆盖了41座城市的106所院校。“迷马人”的足迹踏过东北的黑土地,穿越海南的椰树林,在西北与丝绸之路同行,和云南高校的少数民族同学联欢。
3年来,26500余名组织者和志愿者是“迷马”最坚实的保障,每个团队长达一个月的筹备让近百种趣味挑战成为“迷马”的亮点。据统计,4600余名“老迷马人”承办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活动,成为对“迷马”感触最深的体验者。湖南大学连续三年参与“迷马”筹备和执行工作的梁紫莹被团队其他同学戏称为“梁三年”,全国106个承办过“迷马”的团队中还有更多像她一样,将“迷马”本身作自身成长的见证,这是一种信赖,更是一种“迷马”精神的传承。
同时,“迷马”精神在被大学生们践行的过程中,也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2015年“迷马”挑战江苏大学站的现场,江苏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袁寿其领跑“迷马”。3年来,全国40余家知名媒体刊登转载“迷马”挑战相关报道,各承办高校生产并传播2万多件报道和作品,“迷马精神”及“迷马”相关微博话题以2300万点击量登顶新浪微博公益话题排行第一位,“迷马人”通过“天使听见爱”项目为贫困听障儿童募集超过1000万元公益基金。
作为“迷马人”,他们一直相信公益这件事,不会因为少一个人知道而缺失什么,但却会因多一个人行动而更有意义。
2016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已经落下帷幕,对于参加活动的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而言,耳边一直回荡着“迷马”现场挑战者们的宣誓词,这是“迷马”所传达的信念,更是“迷马人”共同的心声:
“为了让无声天使听到声音的响亮,让公益和爱传播给更多人,我代表全体参与‘迷马’挑战的同学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以无私之心,助力公益。以矫健步伐,传递‘迷马’精神。相约‘迷马’,让爱成为信仰,我们将在‘迷马’挑战中坚定前行,展示青春力量!”
(山西师范大学 崔榕 赵子葳 贵州大学 付鼎 河北大学 吕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5日 05 版)
编辑:曾珂
关键词:迷马 大学校园 体育与公益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