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这个“法老·王”为啥吸引人
南京博物院以全新的策展人制设计展览
“法老·王”展厅现场。记者 姚雪青摄
汉代金缕玉衣与古埃及木乃伊,虽然相隔万里,身处不同时代,但此时此刻正躺在同一个展厅。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于8月9日开幕至今,参观者热情不减。在游览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公众重要文化休闲方式的当下,如何才能用更先进的展陈理念吸引人?
2012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法老·王”展览将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110件(套)古埃及精品文物与南京、徐州、扬州三地博物馆藏的140件(套)汉代文物共同展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策展人制度的尝试。
展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集展品、讲解、文创、学术报告为一体的完整链条
在展厅现场,几位年轻人一面听着语音导览一面轻声交流:“你看,同样是作为兵器的箭头,形式上却各有不同,这是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铠甲技术的发展有关。”
“法老·王”展览用两个色调来区分,埃及用蓝色,汉朝用红色,以中轴线对称。在“生活”章节,诸侯王和法老们使用过的各种用具,连贯地陈列在一起,让人即便不听解说,也能对他们的生活、历史有一定的还原和了解。
观众如果逛累了还能歇歇脚。展厅门口两边,播放着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以及木乃伊制作过程的视频。一旁设有展览图录销售区,翻开厚厚的书本,不仅有生动的注解,还有学术论文,供不同需求的观众挑选。
为了配合展览,南博还推出了系列教育活动。包括专题导览、公众讲座、家庭活动、青年沙龙、第二课堂、文化考察等,主持人和主讲人不仅有南博资深研究人员,还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有的参观者走出展厅,仍觉得不过瘾,还要详细咨询教育活动如何报名。
展厅右侧的文创柜台,除了摆放着汉代与古埃及风格浓郁的书签、笔记本、钥匙圈等传统“三大件”之外,埃及莎草纸绘画、印有狮身人面像的T恤也格外受欢迎。一位女士在参观后选购了3件古埃及特色面具,“带回家给孩子看看”。
办展的想法来自于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2004年访问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经历。“虽然埃及与中国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法老与诸侯王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埋葬风俗、营建方式、图案装饰等都迥然相异,但厚葬观念的产生、对死后生活追求的需要、希望尸体不腐的想法、对生前众生相随的精神需求等,在两个文明中的体现竟然如此相像,完全可以衍生出两个文明之间的对比故事。”龚良回忆道。
“展览的专业水平是很高的,可以看出策展人及其团队的巧思。从内容选择到形式设计,从色彩对比到整体布局,都给人一种艺术冲击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跨文化联展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静态的展览模式,体现了创新的视角。同时,除了展览本身,出版物、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等如同流水一样有机结合,体现了工作链的整体思考。更难得的是,完善的讲解系统、媒介的宣传、学术报告等活动,放大了社会效应,动态地将展览推向了社会、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策展人不仅负责内容设计,对展品选择、展览设计、教育互动等均有话语权
源于国外的“独立策展人制度”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但在我国博物馆界,“策展”却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南京博物院“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与团队密切配合,院领导作为后盾,打破了原有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策展人不仅负责内容设计,在展品选择、展览设计、教育互动以及文创等展览的整个链条上均有话语权。龚良与院里同事商议后确定下了这个选题大方向后,还需要由一位策展人牵头具体设计。
陈刚,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曾有8年考古所工作背景。经过报名、提交大纲和考核把关等环节,于去年下半年成为“法老·王”展览的策展人。同时,有一个保管、文创、社服等部门共同参加团队进行配合。
据陈刚回忆,最开始的设想是通过汉代与埃及出土的动物进行对比,但是又觉得不够大气。经过反复斟酌,才梳理出了让参观者容易接受的故事线:通过金缕玉衣、木乃伊等展品的对比切入第一个章节“永生”;希望现实生活的美好得到延伸,便是第二个章节“生活”;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需要巩固,就是第三个章节“权力”;两个文明对待动物也是有所不同的,就是第四章“生灵”。
“以前只是负责文物的研究,或者教育活动,属于一个环节,成为策展人后,什么都需要考虑了,大到邀请专家给文物撰写说明,小到给展柜安装温度计,展览开幕后还要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展品归还、教育活动等工作,需要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陈刚坦言。
设计思路确定后,陈刚和团队成员立即飞赴加拿大。之后的6天时间中,与安大略博物馆就展品、费用、运输、保险、资料等方面达成前期协议,之后又经过了多次反复修改,陈刚全程参与其中。
贺云翱介绍,以往在各地参观过的大量传统展览,都是由陈列部负责文物的收集和设计,只要文物不被盗、不破损,基本任务就完成了,藏品研究专家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展览,文创等部门也是各司其职。所以,文物往往是单一、静态的,展览也是“冰冷、森严、板着面孔”的。“这次南博的展览,体现了一种策展的趋势、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方向。”
打破常规机制,提升学术性和专业性,生动地呈现文物的故事
南京博物院目前特有的“策展人制度”起源于从2013年二期改建的“一院六馆”的展陈设计。“由六个人牵头做策展人,负责每个场馆的策划,每个策展人带领四五个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龚良是总负责人,策展制度就是从这种临时展览的形式演变来的。”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万新华,也是当时的6人之一,负责艺术馆的陈列设计。
在万新华看来,作为策展人,一方面要创造“点”,改变以往结构孤立、知识单一的展览模式,让参观者愿意走进博物馆并逗留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将散落在角落中的普通文物通过策展的思路形成内在逻辑,让文物之间的故事、背后的历史,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得到知识的增长和乐趣。
“实际上,国内同行也在将策展人制度中国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龚良介绍,例如首都博物馆最近策划的“大元三都”的故事展览,体现了动态的历史发展变迁。而对于“法老·王”展览,南京博物院在不用或少用财政专项经费情况下,进行了向公众收取低票价提供高品质展览的一次尝试,展览门票价格为30元。专家认为,通过低价门票、出版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收支平衡,这得益于策展人制度的实施。
参观过上百家国内外博物馆的贺云翱坦言,经过策展的展览,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他认为,与国内文化较为接近的韩日,其博物馆采取的专家领衔、团队配合的策展人制度,有值得吸纳和借鉴之处:打破传统博物馆常规工作机制,提升学术性和专业性,甚至到围墙外寻找资源;改变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让出版物和学术报告放大内涵效应;增加宣传经费预算,将展览积极推向社会;加强内容、形式、出版等一条工作链的意识,并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法老·王 南京博物院 汉代金缕玉衣 古埃及木乃伊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