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从采石工做起的大师:7旬端砚手艺人希望与时俱进
一张木桌,几把刻刀,这便是端砚制作艺人的家伙。一块石头看似平淡无奇,过了端砚雕刻大师黎铿的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便跃然砚上。
黎铿在雕刻端砚。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唐代初期诞生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朝诗人李贺曾描绘端砚雕刻师巧夺天工的技艺。
黎铿,71岁老人,从业50余载,目光如炬,技艺炉火纯青。走进黎铿的工作室,满目都是各式各样的端砚作品。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的他,被誉为端砚泰斗。
大师从采石工做起
1962年,由于家境不好,不到17岁的黎铿进入当时的肇庆市工艺厂当了一名采石工。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跟着师傅到荒郊野岭学习采砚石,并学会了观察和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鉴定砚石材质和特点。
采石季一般从9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黎铿每天干完活,还要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山川静寂,冷月如钩。等忙完回到工棚里,师傅和工友已鼾声如雷。一灯如豆,黎铿钻进被窝后,还要捧书夜读。那时他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等都很感兴趣。
砚坑位于深山,坑洞狭长弯曲。一个个精瘦的身子,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洞坑是凿进去的,不能走,只能爬行,当时背部经常被突出的石头刮伤。”黎铿回忆说。
除了黎铿,当时还有两个年轻人。三个月后,只有黎铿坚持了下来。不过,黎铿至今仍然怀念那段经历,也正是那段艰苦的磨炼,让他懂得珍惜石材,“砚石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不用心设计、雕刻,就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次年,表现出色的黎铿正式入厂当学徒,师从端砚名师罗星培。然而学艺之路更为漫长和艰难。按规定,必须经过3年的学徒期再加上1年的锻炼期方可出师。
在三年学徒期里,黎铿学习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和抛光等,还学习使用不同的刀具,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镂空、通雕等技法。
“进入肇庆市工艺厂学习,当时对于我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黎铿说,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他仍留在车间里细细揣摩师傅的刀法,而同事们晚上一般都去工人文化宫跳交谊舞。为博采众长,他还经常和厂里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师交流。
但当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出《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凤凰不美,似鸡。”于是,黎铿连续几日重新反复琢磨造型,改进布局。不久,黎铿再设计《壁虎》砚,师傅仍给他当头棒喝:“缺乏动态感,不生动。”
“受条件限制,我没受过美术科班教育,只能靠努力自学。”机遇总是垂青努力的人。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创办工艺美术培训班,黎铿作为学徒的优异代表被选派去学习,老师均是工艺美术圈内的高手。
在此期间,黎铿脱产学习素描、油画、国画、雕塑等技艺。制砚非常讲究“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本身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这次的系统学习让黎铿的艺术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他也悟出工艺既有工又有艺,雕刻和设计必须结合,这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
生机发自《百鸟鸣春》
1972年,肇庆市工艺厂得到一块上等砚石,上面有一块又圆又大的胭脂火捺。有位老师傅提议,大火捺红似夕阳,可做夕阳下的《百鸟归巢》砚,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黎铿直抒己见,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文件,给工艺美术行业送来了温暖的春风,大火捺更似喷薄而出的红日,不如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寓意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如惊雷乍响!两个字的改动,意义大变,连师傅们也一致叫好。于是,领导把主创任务交给黎铿。
他精心设计构图布局,历经2个多月的连续工作,《百鸟鸣春》砚顺时而出。旭日冉冉,仙鹤、喜鹊、黄莺等百余雀鸟,或振翅高飞,或昂首欢唱,或怡然嬉戏。以国画大写意的浅刀雕出牡丹盛开、腊梅怒放、金菊映日、桃李争艳。小小的端砚上踊跃着春天的生机勃勃。
此砚在当年广交会亮相后,引发如潮好评。那一年,黎铿仅27岁。后来,此砚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百鸟鸣春》砚之后,黎铿优秀作品迭出。《星湖春晓》砚是黎铿大胆创新的又一杰作。1978年,厂里物色到一块石品奇特的麻子坑砚石。为寻找创作灵感,黎铿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写生。
肇庆七星岩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也是他常去写生之地。有一天,黎铿再次游览时,叶剑英游七星岩的石刻诗跃入眼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黎铿蓦然开窍,砚石上有七颗活眼,恰似七星岩配上烟波浩淼的湖水,真是造化神奇。
几个月后,《星湖春晓》砚诞生了:峭壁奇峰,流云穿岫;绿树红花,蝶舞欢飞;虹桥柳岸,水光潋滟。1979年,《星湖春晓》砚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此,黎铿开创了将本土文化、当地风光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端砚艺术先河。
此后,他的《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其《七星迎珠》砚、《南粤花开》砚、《盛世龙腾》砚、《双龙戏珠》砚和《端溪鼓砚》先后作为国家珍贵礼品被赠送出去。他还应邀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端砚艺术在海外发扬光大。
要做出“21世纪的作品”
1988年,黎铿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端砚界的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这是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和端砚界的第一人。
近年来,黎铿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创意和设计上。“做就要做到独一无二,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题材相同的不搞,没有创意的不搞,我要做独家的端砚。”黎铿说。
黎铿也仍在坚持自己动手创作,并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徒弟们。在黎铿的徒弟李永聪眼里,师傅在生活中待人谦和,但在制作和传授端砚技艺时又极其严格。“如果设计或雕工不合格,师傅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并要求修正。”
“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能创作出时代的作品。”黎铿认为,端砚同时需要传承和创新,唐宋元明清的端砚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21世纪的作品也应独具一格,“可能我们现在的作品,几十年后、上百年后,一样被后人称为工艺优美的文物”。
为了培养后人,弘扬端砚事业,他坚持打破门户之见,最近几年先后招收了50余名来自国内四大砚区的徒弟,在端砚界的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黎门就占了三位。在他看来,从事端砚工艺,门户不重要,重要的是天赋、品德和艰苦学艺的精神。
在端砚历史的早期,人们更注重端砚的实用功能,后慢慢变为实用和观赏相结合,而现代以来对观赏的要求越来越高。黎铿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近年来端砚有很大发展,但跟其他文化产业还有差距。对于未来,黎铿希望通过锻炼身体和头脑,保持精力,带着徒弟在端砚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
一个端砚作品慢慢雕琢几个月时间,累了就休息一会,然后继续打磨。这是黎铿的工作状态。时代变幻万千,50余载岁月倏忽而逝,而黎铿仍在端坐中承续着千年技艺。
“一个人没有太多年时间,去朝三暮四。”黎铿说,端砚雕刻师必须热爱这个行业,才能沉得下心,“只要坐在雕刻台前,心就静下来了”。
编辑:陈佳
关键词:从采石工做起的大师 7旬端砚手艺人 希望与时俱进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