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李济:中国人的考古之始
1926年的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类学、考古学课程,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这一年的小年当天,李济离开北京奔赴山西,在介休考察窑房、对居民做体质调查,到绵山考察佛院,至临汾考察尧都……直至发现西阴村遗址后两天,李济才结束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济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做破损铜器粘合试验
未曾想在归途中,李济患上了斑疹伤寒,返京后一病不起。李济家人又错信民间偏方,一度耽误了医治,李济险些病危。所幸赵元任的夫人断然做主,将李济送至协和医院,他才转危为安。大病初愈,西阴村的情景又在李济脑中浮现,病榻之上,他便开始为考古发掘做起了准备。
李济为何要发掘西阴村,如今已有不同观点。如考古史学者陈洪波认为,当时安阳殷墟已通过出土的甲骨文被确定为商代晚期都城,“西阴村所在的夏县是传说中夏朝王都的中心,李济看来想碰一下运气,看是否能够在这里找到夏的踪迹……”当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先秦史抱以普遍的怀疑态度,寻找夏代的考古学证据,自此便成为当时乃至今天中国考古的焦点问题。但也有学者如北大的孙庆伟认为,李济是想通过调查和发掘史前遗址,回应安特生——这位瑞典的地质学家根据他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发现的彩陶,发展出结论:中国的史前彩陶与欧洲的史前彩陶相似,中华文明可能“西来”。当时中国学界自然无法认同这种观点,但因为尚未自己主持过考古工作,所以也拿不出可资反驳的实证。
此外,选择西阴村还有一些学术外的考虑。譬如梁启超向李济推荐山西,因为那里治安稳定;虽然到最后时任山西省长阎锡山没有回复国学研究院的公文,但山西内务署负责人被李济的诚意所感动,代表省长批准了发掘。此外,“史前遗址不含任何金属品,可以避免挖宝的怀疑”,“发掘的是过去不知名的埋葬,所以很少引人注目,可以减少公众反对挖墓的意见”,也成了选择西阴村的原因。
虽然最终李济在西阴村发掘短短两个月,既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夏都,也没有发现中华文明并非西来的铁证,但发掘出的大量陶片与半枚茧壳等新石器时代遗物,仍可谓收获颇丰。只是当时国人还不能理解考古的意义,李济用了9辆大车、五六十匹马骡走了9天,才把60箱陶片运回北京。有人问:“花了这么多钱,难道就为了这些破陶片?”而有故作聪明者回答:“这些都是科学标本,运回北京化验后,可以提炼出值钱的东西……”
比发现的遗物更为重要的,是西阴村发掘为考古这门从西方引进的全新学科,在中国奠定了科学的方法。李济使用的“探方法”(挖8个2米见方的方坑发掘)、“三点记载法”(记录三维坐标)、“层叠法”(记录人工层位)等,都与如今国内外考古工作的方法一脉相承。
其实严格来讲,李济并非考古学出身。最初在“清华留美预备学堂”7年半,他就涉猎广泛,出任过清华演剧队队长,发起过砥砺品行学问的学生团体“新少年会”。到1918年他登上奔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客轮时,准备就读的也是心理学。待两年过去,他来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才变为人类学。在美国,通过田野发掘获得研究材料的考古学,往往被视作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一个分支学科。不过李济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虽然让李济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美国人类学会会员,但文中使用的知识与方法,仍是非考古学的体质人类学等。
只是李济从美国归来后,作为国内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博士,很快就被中国丰富的考古资源吸引而去:1923年,他在新郑李家楼大墓小试牛刀,采集材料虽不足一个月,日后却做出了细致的研究——《新郑的骨》。及至西阴村发掘,李济已成长为当时中国当之无愧最专业的考古学者。1928年,他实至名归地加入由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傅斯年主持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任考古组主任,成为当时中国考古的实际领袖,并开始执掌后来被称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系统展开之始”的殷墟发掘。
殷墟考古的辉煌与艰难
从晚清在殷墟发现甲骨开始,殷墟就既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又成为各方势力盗掘的对象。傅斯年选择殷墟作为史语所乃至当时中国考古的主战场,当然有看重此地作为商代都城,有文字材料、年代明确、学术意义重大的考虑,但也有抢在盗掘者之前发掘以保护殷墟的目的。1928至1937年,史语所先后在殷墟发掘15次,几乎全考古组齐上阵,声势之浩大,在1949年前的中国考古史上无可匹敌;发现的宫殿、宗庙和帝王大墓,则将3000年前商王朝的辉煌背影从无到有勾勒而出。
考古工作新鲜而神秘,影响力随即扩散至圈外。1930年李济在济南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闻讯而至的记者和当地文化人把大厅围了个水泄不通。自由提问中,记者直接抛出了考古和盗墓有何不同的问题。李济的回答,可谓殷墟发掘方法的概括:“考古不是挖宝,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增进我们关于历史的学问来说,地下的瓦砾骨头与黄金珠宝并无区别。”“(盗墓贼)之卑劣采集手段,导致广大公众对古器物之出土地点、层位及连带关系无从得知;而此种知识乃为进一步系统发掘所必具备……科学发掘之结果,不仅能以古代遗址及遗物之科学价值取信于公众,并能促进对其施加必要保护,并传布科学考古学知识之进步。”
但是,在殷墟考古辉煌的成绩背后,这10年间坐镇现场或后方的总指挥李济所面临的艰难,其实层出不穷。
首先是盗墓。古董商利诱盗墓贼,盗墓贼又与地方军官勾结,致使盗墓屡禁不绝。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1934年,据史语所的石璋如回忆:村长跑来打听,“中央”是否派遣了“中央夜晚发掘团”?石璋如等人带军警到现场查看,果然是县府官员做了盗墓贼,谎称史语所是“中央白天发掘团”。猖狂的盗墓贼甚至与军警交了火,后被缴械带至县政府,但最终此事仍以不了了之收场。
其次是土匪。1936年发掘团发现了藏有1.7万余枚甲骨的127号灰坑,为了妥善发掘,发掘团决定将整个灰坑切割起取至南京。切割下来的土块重达3吨,搬运工作十分缓慢,当地的土匪就打起了抢甲骨的主意,一度鸣枪希望吓跑考古队员。所幸发掘团“已经准备好士兵藏在附近高土堆,见土匪射击也就居高临下回击”,土匪也就未再轻举妄动。
再次是与地方的矛盾。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兼民族博物院院长何日章,抓住李济等人为保护文物免遭军阀战火,曾携少量文物返回北京的“把柄”,倚仗冯玉祥掌控的河南地方政府拥兵自重,“中央”束手无策的局势,声称河南考古不容外省人越俎代庖,对史语所的发掘百般阻挠,如出价收买知道文物消息的村民,用“无记载、无照相、无方法,挖完了不知是怎么回事”的所谓“考古”破坏殷墟,以致史语所一度被逼出河南,只得转战山东龙山镇发掘城子崖遗址。而李济甚至因此请辞考古组主任,“安阳工作进行无术”,被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力劝才回心转意。
第四是对考古的误解。村民对考古不明所以,状告李济“故意侵及民墓”也就罢了,1934年,更闹出过一起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在《大公报》上批判考古的“公案”:“近年以来,研究国学科学诸家,忽起发掘古墓、寻取学术材料之风。在学术界中,或多视若当然;而在爱国爱民者,则痛心疾首,呼吁无声,哭泣无泪。中国今日贫弱极矣,学术教育败坏极矣,应作之事不知其几千万,何必发墓,然后为学?”他要求“通令全国,凡一切公然发墓取物者,无论何种理由,一律依刑律专条严办”。所幸蔡元培坚守在史语所一边,以自己名义在各大报纸刊出驳戴季陶的公开信,夺回了舆论。
最后一项艰难则远大于前四者,以致一举终结了史语所在殷墟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938年,安阳落入敌人之手,日本学者开始了对殷墟的非法发掘……
“一个巨人消失了……”
1940年,李济和史语所,以及他1934年接手出任主任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来到川南古镇李庄,这一先后云集了中研院社会所、营造学社等机构专家的“抗战文化中心”。在此之前,从南京出发的李济,已辗转长沙、昆明,躲避着日军的空袭,押送着国家的文物,撤退了两年多。此后的6年,直至抗战结束,他在此一边整理殷墟的陶器材料,一边指挥史语所与中博院就地发掘四川的彭山汉墓、成都前蜀王永陵,两度深入西北考察,在成都、重庆举办“远古石器展”……李济劝勉同仁:“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应当问我们的科学或一般学术是否敌得过敌人。”
但躲过了日军炮火的李济一家,仍未被死神放过:1940年李济生日当天,他的次女、刚刚初中毕业的李鹤徵因急性肠炎,在病发不足三日后撒手人寰。转眼1941年底,李济的长女、即将高中毕业的李凤徵又感染了伤寒,坚持到第二年初也终告不治。自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儿”的李济,两女一儿入西南,1945年抗战胜利后,与他同回南京的子女,只剩了儿子李光谟一人。但1945年之后的3年,不仅没有让李济来得及重启殷墟发掘,反倒成了他在大陆的最后时光。1948年12月22日,李济督运着装载有史语所重要图书、设备以及故宫迁运文物的轮船,挥别大陆,去了台湾。李济选择了守护殷墟的文物,而因此,他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2005年李光谟曾向《李济传》的作者岱峻回忆,解放前夕他身处上海,“父母一天一个电报,把飞机票买好了寄来……那时机票比黄金还贵”。但“我给他们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决定留下来,说我想看到一个新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还会有相见的一天……后来有人告诉我,母亲收到信后大哭一场。父亲轻易不掉眼泪的,我这个人,在他眼里也许是不可救药了。那一年,我22岁”。
自此,李济与李光谟的余生分道扬镳。1959年,大陆的《考古》杂志发表《批判李济的反动学术思想》,称“李济是美帝国主义一手扶持起来的所谓‘考古学家’,过去在中国考古界长期篡窃着领导地位……”而服从组织安排,后成为著名马克思哲学理论翻译家的李光谟,“文革”期间也被“大字报”批斗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李济的亲生儿子”。
但近年才公布的材料表明,其实二人1960年于珠海拱北海关有过一次秘密而短暂的相见。李济解放前的高徒、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的夏鼐,还曾为此次相见写下一封后来被李光谟称作“劝降书”的文字。只是既已“选边”,尔后怎能轻易反悔?李光谟回忆,当年临走时,便衣提醒他千万别跨过边界线,结果他在递给母亲香蕉时仍越了线,当即被便衣提醒——“他们(父母)过去了,我不能过。”
1995年李济虚岁百年诞辰,受邀赴台的李光谟终于来到了父母的墓前,敬献了花篮。他发现,“对父亲其实有着很深的感情”,“越来越觉得他这个人很了不起”。之后直到2013年辞世,李光谟一直致力于李济遗著的编校整理。
另一边,来到台湾的李济,婉拒了美国多家大学的长期讲学邀请,将余生献给了两大事业:一是筚路蓝缕,建立、兴盛起台湾的考古。他出任迁至台湾的“中研院”史语所第三任所长,后又两度代理“中研院”院长。他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大力推进台湾岛的考古工作。他桃李满园,改革开放后给大陆考古带来深远影响的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就是李济在台大的高徒;李济到台湾后过继的内兄之子李光周,后来也在台大、哈佛读到考古人类学博士,并继承了父亲衣钵,执教台大。二是恪尽职守,完成对殷墟的研究。当年发掘殷墟的同仁,时过境迁早已星散,李济觉得,把对殷墟的研究完成,是他的责任。他综合15次殷墟发掘的材料,至1977年终于完成了《安阳》等著作,对当年的考古工作做了总结性回顾。至他生命的最后年月,他还坚持每周去一次台北“故宫”。“先生便扶着铁架,一步步缓慢而艰毅地走到书桌前,仔细端详准备好在桌上的青铜器,神情如此专注,如此不厌其烦……”
1979年7月,83岁的李济还曾表示,他正计划自己的最后一本著作,“要与最初的著作《中国民族的形成》同名”。半个月后的8月1日,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上午9点半,身处大陆的李光谟的女儿在家莫名其妙摔了一跤,磕掉了包括门牙在内的4颗牙。三周后李光谟收到讣告,就在8月1日上午9点半,李济心脏病猝发,驾鹤西去。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在书房见到5只木猴子,以及台北“故宫”赠送的两三件仿造艺术品,未发现一件古董。
正如张光直曾对恩师的评价:“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编辑:陈佳
关键词:李济 中国人 考古之始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