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让创新者共享增加知识价值的阳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国有独资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政策,这成为科技界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欣喜之余,人们希望让来自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创新创造者同样搭上政策的顺风车,共享鼓励创新的阳光。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双创的当下,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第一”名至实归,可谓正逢其时。突出重点人群,通过扩大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作用,加强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允许其适度兼职兼薪等举措,让创新型科研人员“先富起来”,自是应当。但在出台实施细则及政策执行中,各地及相关创新主体也要谨防“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以体制和身份论英雄”,忽略对企业一线这一庞大创新群体的激励,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
企业创新,需要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大课题研发攻关,也需要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毕竟他们最靠近实践最有发言权,会因为生产过程中“不顺手”“费力气”而最有革新创造的冲动。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撑,一些企业的职工在创新创造方面还面临各种制约:
笔者走访了解到,一些企业的职工常常认为革新创造“与自己没啥关系”,这与这些企业不恰当地垒起“科技白领”与“操作蓝领”的制度高墙进行“群体切分”有关。企业不是靠政策激励职工岗位发明创造,而是用“身份”人为排斥多数职工的创新。上马项目课题,封闭在“小圈子”里,甚至课题本身就是“不接地气”的拍脑袋工程。这种工程师与技师的岗位切分、“不受待见”式的身份划分,使得普通职工没有机会参与革新,久之泯灭了创新之火。
一线职工,自身的理论功底往往会有所欠缺,但如果其创意与专业人员的理论有恰当结合,则可能会碰撞出创新创造的火花。事实上,由于相关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一线职工常常会出现“自己的点子被拿走”的情况,使其创造热情受到影响。《工人日报》曾报道过这样的案例:一家公司的技师发现公司购买的内燃机车齿轮箱容易出现裂纹,他就提出了研究改进的想法。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这一创意出现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而与他无关。
当前政策下,影响一线职工创造的还有付出与收益比问题。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智力投入、价值大小等都涉及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也并非所有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都可量化。成果评定后,企业尤其是需要立马解决问题的民企,往往给创新者几百元上千元奖励了事。有职工说,“只能算是辛苦费,根本无法与智力投入和其产生的价值相提并论。”如果获得专利,则专利权人为单位,并无法律条文支持职工获得其所创造价值的分成。
不恰当的“身份切分”、创意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得不到应有回报,凡此种种都制约着一线职工的发明创造。当然,这些并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策即可全部破解,但就增加知识价值改革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激活包括企业一线技能人才在内的一切创新创造者的活力。这就要求人们正视不同的知识创造、不同的智力劳动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知识价值的实现方式,使每一类创新创造都能得到尊重,以此实现这一政策的“初心”。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新 价值 职工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