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从“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来看——
国际视阈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有一座古观星台,人们曾经据此观测一年之中时令和季候的变化,从而安排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年轻一代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文化空间……”12月6日,文化部召开“‘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会上播放的这段近10分钟的“二十四节气”申遗片,以优美的画面配以精准的解说,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的节气民俗及其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申遗成功现场
2012年6月5日,芒种,山东省郯城县社区农民在田间收割成熟麦子,同时接茬播种秋熟作物。这是农谚“芒种忙种,连收带种”的真实写照。 房德华 摄
2014年4月13日,立春,浙江省遂昌县淤溪村的社区民众在春耕来临之际举行“班春劝农”仪式,以策励春耕。 李志强摄
2014年8月7日,立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收获在望,社区民众在“秋场”表演“迁徙舞”,欢度立秋传统的“苗族赶秋节”。 周建华 摄 二十四节气申报图片(中国农业博物馆提供)
就在不久前的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文简称“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不仅发挥着农事指导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见证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在申遗的过程中,如何让世界更清晰明确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申遗成功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以期通过探析“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及其意义,来寻求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思路与举措。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表达
作为参加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团长,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现场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时刻。回顾“二十四节气”的申报历程,他仍充满感慨。其实早在2013年,文化部就开始组织专家通过审慎评议,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随后便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文简称“中国非遗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马盛德表示,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且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文简称“《公约》”)的框架下精准地表达“二十四节气”,提高其可见度,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以申报“二十四节气”归类问题为例: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申报代表作名录,就是基于以上扩展项目所属社区的愿望。这些拓展项目大都属于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但在申报代表作名录时,申遗团队将“二十四节气”归类为“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相关的知识和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做出了解释:ICH-02表格中所设计的有关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复选框钩选,是为了在相应的遗产描述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中形成清晰而对应的一致性表述。我国不主张将所有复选框都打钩,而是对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主要保护措施和次要保护措施进行区分,这也正是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建议及其秘书处编制的填表指南而做出的积极回应。
巴莫曲布嫫具体阐述道,“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有关传统知识的时间体系,在其世代传承过程中,已经发展成丰富多样的集体实践,在复选框中做出以上勾选,乃是基于对《公约》的定义及其覆盖的主要领域所做的分析,该遗产项目的核心特征就是在“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和实践”这一层面。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通过,其背后所凝聚的艰辛付出,中国非遗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可谓亲历亲闻。非遗申报材料有明确的专业和技术要求,既要在规定字数、时长及数量范围内,全面体现“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存续与保护的相关情况,又要符合《公约》的理念和表述习惯,让事先不了解该遗产项目的人准确认知。对此,罗微说道,“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逐画面精心打磨。”为争取成功申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非遗中心组织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了13次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议,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同时还整理了10个申报社区、两个群体提交的大量资料,完成了申报材料相关基本信息的编制工作。在这段时间,“熬夜”成为申报团队的生活常态,“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至四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罗微说。
申遗要具备国际视野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推广与民众的重视,“非遗”概念可称得上家喻户晓,其持有者和群体,包括地方政府对列入代表性名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深谙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系列名录的程序便成为必修的“入门”功课。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向记者介绍了我国申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例行做法:先由各省(区、市)向文化部推荐本地区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具有重大价值的,能体现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再由文化部非遗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便会委托中国非遗中心等专业机构牵头组织申报材料的评审、指导申报材料的制作;申报材料经专家会议评审通过后,由文化部外联局按相关程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王福州表示,“近年来,我们不断接到地方反映,称有机构、个人声称自己具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项目的资质与能力,一些‘申遗’心切的个人或群体,已经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我们有必要重申这一问题。”
不仅如此,申遗还是一种对外文化交流行为,从这一意义而言,还需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系列名录申请规则,具备国际视野,才能对申遗有较为全面或系统的认识。纵观我国申遗名录,自2008年以来,我国共有39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系列名录,其中2009年入选数量很多,有25项,但在随后的几年,基本隔几年才会有一项或两项入选。对于这种“前密后疏”现象,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张玲解释道,因各国申遗数量较多,教科文组织资源有限,故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对每年能受理的申报项目设定了数量,近年来基本保持在每年50项左右,包括代表作目录、急需保护目录、优秀实践名册、国际援助四类,同时还设置了优先原则,没有项目或项目少的国家优先,急需保护项目优先。她透露,本届常会上委员会决定未来3年的数量均在50项。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积极申报某些相似或相近项目,很多国人呼吁尽快申报此类项目,以免被“抢先”“抢注”,张玲表示,这种“别国申报成功,自家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的心态,其实是走入了误区。她指出,“积极开展非遗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对话的措施,是提高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标注册’,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遗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按照《公约》相关规定,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遗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非遗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也不妨碍其他国家再次单独申报。同时,联合申报也是近年来提倡的做法。在联合申报和保护方面,我国已经有了有益的实践。2005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就被列入代表作名录,两国还建立了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在各自领土上延续遗产生命力。张玲指出,“同源的非遗,也可能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特质。我们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但在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徳玉看来,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由此可见,申遗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积极履行承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遗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文化部非遗司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非遗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等县文化馆等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表示,该计划明确了改善组织协调、促进代际传承、加强调查记录等8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在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将为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施展他们的作用和创造力营造空间。
非遗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特别是人才或传承人的培养。王应德指出,在今后的五年中,工作组将每年组织举办两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同时为便于在不同社区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和能力建设,确保该遗产项目在其文化语境中实现活态传承,还将在既有的8个社区基础上,新发展5个传习基地。除此之外,工作组还将使“二十四节气”走进课堂,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非遗保护与传承,还离不开资料的搜集、整合与相关知识的传播。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文献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建档和保存。在相关知识传播方面,王应德谈到农博馆将要实施或已实施的具体举措,如利用农博馆有利资源,线上官网开辟“二十四节气知识专栏”,线下举办“二十四节气”专题展览等,扩大信息共享的人群范围,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该项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还应是一门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工作组将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比如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保护经验,促进跨学科对话,出版研究成果。此外,在王应德看来,非遗保护与传承还需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推动,比如工作组定期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交该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报告,提出统筹年度工作重点和整体保护计划的经费预算方案;基于调研情况编制传统实践场所清单,对急需修缮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为当地社区的传承实践和文化空间共享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等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非遗保护与传承 二十四节气 成功申遗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