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脱贫攻坚,“精神脱贫”不可忽视
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笔者也发现,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据了解,在山西省壶关县贫困农村,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年限不一、数额不等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而言,这些贷款多属于行政力量推动,确实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但是不少贷款人根本不考虑日后拿什么偿还的问题,为国家信贷偿还设置了难题,也为政府和农民的信用违约埋下了风险隐患。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
不少村干部都反映,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此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为什么尽管国家和帮扶单位不断带来帮扶项目和资金,但仍然拔不了当地“穷根”呢?究其原因有:
主观脱贫意识差。一部分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脱贫意识不强,习惯靠补贴靠救济靠政府,缺乏自强精神和能力。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欠账太多。一座过水桥动辄几十万元,一条路从这个山头修到那个山头,每公里的代价少说十几万元,巨资投入往往也只能解决一两户人家的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缺乏致富手段。致富脱贫道路上缺产业、缺人才、缺抓手,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耕地种植增收困难,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养殖业规模很小,很难致富;缺乏发展技能,没有支柱产业和致富带头人,劳动力缺乏,有些地方陷入了“空壳村”危机,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返贫因素多。因灾返贫不可抗拒,因病因医返贫时有发生,因教因学返贫比较普遍。农村彩礼普遍偏高、丧事攀比之风也是致贫的因素。
笔者认为,脱贫攻坚,要让精神扶贫走在先。
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化内涵,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营造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倡导亲情孝道,抵制乱攀比等不文明现象。
调整低保政策。对特困群体不但要兜底保障,而且要加大对全社会各类因灾因病人群的应急救济力度,不让天灾人祸使一人一户陷入突发性困境。
适时整合惠农政策。目前,各类惠农政策和资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好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可以适时集中所有扶贫资金,搞好统筹协调、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
用市场手段筑富民之路。要让贫困农民彻底拔“穷根”,必须抓住智力扶贫这个关键,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用市场化、产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长效办法,取代一些急功近利行为。
编辑:韩静
关键词:脱贫攻坚 扶贫 农民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