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承平日久 勿忘国殇
12月13日,第三个国家公祭日。清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日本侵略者当年的滔天罪行,仍是全体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痛。
铭记苦难,当熔铸为举国之责。当我们回眸国家记忆中的黑暗屠杀,仅有“集体受难”的粗略印象远远不够。书写国殇,不能止步于举证,需要有对历史素材与社会记忆的细致梳理、精当描绘。
对于大屠杀的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停留在概念、感性层面上,还要深入到诸多具体的、个案的、历史的层面之中。历史举证、民族铭念、国家诉语,不是为了解释历史而阐发历史,如果不向着未来,就会如“沉海之栗,失之潮流”一般。多年来,如南京大学等南京本地高校师生,利用假期展开田野调查,寻访幸存老人,抢救性地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为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依据,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对于大屠杀的法理回应,理应落实为国家公祭日这一通行形式。肃穆的仪式涤新个人魂魄和国家气度。今人在庄严仪式中,能够感受自己与前人、民族共同跳动的脉搏。因此,今天我们给逝去的苦难同胞以“国家祭奠”,实质所期盼的,是发自心灵深处对生命、对历史的真切呼唤,期望在将来之日,人类可以给岁月以和平。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对国家明忠、对国人尽义的最好方式,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精神,矢志于复兴伟业。“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今天的国人不仅有义务去推动和平与进步,也有义务去相信、冀望和平与进步,这不仅与未来有关,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此时此地的行动和选择。
(山东 韩冰)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历史 国殇 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