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产业扶贫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2016年12月19日 18:01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4年,河北省阜平县香菇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批发价平均在6元一斤。那时候,阜平县各乡村从事香菇栽培每户很容易实现两万元以上的年收入。仅仅两年后,香菇批发价跌到了3.5元一斤,即便最好的香菇每斤批发价也不会超过4元。

阜平县鑫阜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向文介绍,菌棒加上人工费,每斤香菇的成本至少在3元左右,这就意味着现在香菇的利润变薄了,农民进一步增收可能面临瓶颈。

供过于求、利润降低正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和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术臣担心的。王海波坦言,前期调研论证充分,而且因地制宜,他不担心香菇产业在阜平不红火、农民不受益。但他担心产业过快扩张,让一个本来帮助脱贫的优势产业变成了贫困农民的“负担”。

王海波举了个例子。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谷子专家赵志海对他讲,全国谷子种植一直在1000万亩~3000万亩之间徘徊,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时,小米价格最高,农民利润也最高;一旦达到3000万亩,小米价格就很低了,农民很难获得收益。“蒜你狠”、“豆你玩”其实都是市场供需变化过大导致的结果,而价格的不稳定,农民并非受益者。

李术臣介绍,香菇栽培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推广。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都在推广香菇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超过400个县在开展温室香菇栽培。产业过快扩张,市场一旦趋于饱和,价格下跌乃属必然。

2015年以来,阜平县通过政府扶持、典型示范,第一期已建成香菇大棚3100个,扶贫效果立竿见影。马不停蹄,二期规划已经上马。对于二期规划,王海波和李术臣等专家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他们认为,既然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阜平县精准扶贫、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今后就应稳步发展,尽量避免因简单扩大规模而损害产业的经济效益,既要增产也要增收。

原因有三:一是贫困地区百姓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失败。搞好了皆大欢喜,搞砸了,百姓可能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而丧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我国农业生产小而分散,抗风险能力不足。三是我国农民市场意识普遍不足,经营能力较弱。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逐渐发育的过程,无论是农业科技专家,还是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扶贫,都应量力而行,走科学发展之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更多的是在做加法,甚至是乘法,其实,适当做做减法,稳一下脚步、控制一下节奏,舍小利以谋远,未必是坏事。”

在多年的农业产业和科技扶贫实践当中,王海波总结出了一套“扶贫方法论”———扶贫既要扶事(扶持产业),也要扶人。对于香菇产业渐成气候的阜平,在扩大规模前,应该着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更多具有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的致富带头人。而且在未来扶贫产业的选择上,应坚持四个原则——特色化布局、差异化发展、限量化生产、多元化覆盖。

李术臣也建议,阜平应在下一步的产业扶贫工作中多做做香菇的深加工。而且要在打造品牌上多花心思,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市场销售、统一价格、统一宣传包装等方式打造大品牌,让阜平香菇走向全国。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产业 香菇 扶贫 批发 阜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