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苏博现象背后:一个地市级博物馆的转身
从“吴门四家”大展,到上周开幕的“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的首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苏州博物馆成为每年岁末年初艺术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国地市级博物馆中,开馆不过十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疑是这几年最抢眼的明星,以至有文博界人士称之为“苏博现象”。苏博是如何在短短10年时间里完成这样一个华丽转身?
岁末年初,在书画界几乎形成一个惯例,千方百计地去一次苏州博物馆——这里有每年一次的书画“饕餮”大展:从“吴门四家”大展,到上周开幕的“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的首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无不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地市级博物馆中,开馆不过十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疑是这几年最抢眼的明星,以至有文博界人士称之为“苏博现象”。在前年全国一级博物馆(包括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评估中苏博排名第八,一个地市级的博物馆何以能赢得如此声誉?苏博又是如何在短短10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个转身?《东方早报(博客,微博)·艺术评论》日前与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展览项目组负责人谢晓婷就此进行了对话。
艺术评论:苏州博物馆新馆开放正好十年,之前你们推出了“吴门四家展”,影响极大,今年从“过云楼”展览开始转为推出清代系列收藏展,想请您谈一下,您对苏州博物馆十年来的思路?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新馆是2006年10月份开馆,应该说大家都冲着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过来的,但作为一个博物馆,我们也要把博物馆的使命、宗旨发挥出来,所以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把博物馆做得更好,或者更温情。展览是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工作。所以开始策划“吴门四家”,我们在想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展览能吸引观众,能反映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苏州的技艺文化,包括与建筑融合起来。
艺术评论:当时感觉主要的难度在哪里?
陈瑞近:其实做吴门画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困难,虽然吴门画派的四家都是苏州人,但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第二,我们这方面专门的学术研究人员不多。第三个更大的难度是怎么样做出不同,所以当时是犹豫的,但想一想我们还是做这一块。所以2012年我们从“石田大穰——沈周大展”做起,当时的书画作品借展单位共12家,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出了书。当初我们向各个地方借展的时候,大家会对我们的专业度有所质疑。
艺术评论:他们觉得你们或许也没有底气。
陈瑞近:应该是有一些疑惑、不信任感。当然也理解,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也请专家来,有一些也不是特别愿意来。但沈周大展做完以后,他们觉得还是可以的。
艺术评论:当时我也参与的,确实是形成口碑了。
陈瑞近:所以后来在做文征明展览的时候就非常大胆了。因为那个展览的内容基本上主题已经确定了,吴门四家,通过文征明的作品来反映苏州明代文人的生活,包括城市生活、他的思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来反映,这是分几个部分来做的。整个四大板块确立以后,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配合展览的方法,包括要求成立一个项目组,也就是策展人制度,当时由谢晓婷负责项目组来策划,要求对整个展览有一个把握和展厅的设计把握,包括出版的图录,并且除了专业人员的图录,还要出一本普及本。
艺术评论:就是分层次的来普及。
陈瑞近:对,当时也要求文创组配合,所以当时文创组也推出了36款产品。36款产品大概三个月内卖完了,书是马上就卖完了。
艺术评论:从博物馆来说,社会效益有了,经济效益也有了,双赢。
陈瑞近:这是配合文产。第四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新媒体组。社会教育方面,包括社区讲座,包括读书会等,这样围绕一个展览,有这么多的组、部门,一起运转,这种方式我们博物馆不能说是第一,但也算比较早运作且比较成功的。
艺术评论:可以说,这样通过项目组能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隔阂。
陈瑞近:对,我给项目组应该说比较大的权利,预算那年是150万元,项目组有比较大的空间来发挥,所以后来唐寅、仇英的展,就是水到渠成地做。仇英展览的问题是展品少,借展很困难,认可的,没问题的仇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级品,所以要出馆非常困难。一些主要集中在台北故宫的作品,各种原因我们没法借的,所以仇英有据可查在各个文化机构是70多件作品,台北好像是40多件。
谢晓婷:大陆是47件,台湾那边还有一些,加起来是70多。后来台湾自己也办了。
艺术评论:台北故宫是去年一年把“吴门四家”都举办了,一个季度一个展览,不知道是不是受你们的启发。
陈瑞近:我们做唐寅的时候他们也在做,我们也有很多的资源。仇英的展览到后来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开研讨会的时候各个专家也很感慨,这一个展览搞四年了。
艺术评论:所以大家都认为是一个盛会,书画界都觉得到年底是要到苏州看一次大展太值了,而且苏州的城市也吸引人,后来几乎成了一个书画界雅集的重要契机。
陈瑞近:对,就是每年到了年底,大家到苏州来看一个展览。后来为什么2016年我们清代藏家系列展,文征明展览评上全国博物馆界十大精品陈列的时候,评完以后我们就在想,我们这四个做完以后做些什么呢,可能还是苏州的地域文化。比如唐寅的展览在当时四个展览中不是最精彩的,但观众量是最多的,而且苏州本地的市民来的特别多。
艺术评论:中国民间最有名的画家大概就是唐伯虎,没有谁的知名度可以跟他比。
陈瑞近:那个时候我在菜市场买菜都能听到老太太说,博物馆在办唐伯虎的展览,要去看!因为这个知名度在老百姓(603883,股吧)当中非常大。所以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在考虑到底接下来做什么,我们也商量了很长时间,结果我们就说在清代苏州最有分量的,因为明代做完以后我们想做清代的,最能吸引人的文化事件是什么。再加上那几年收藏火爆。所以我们在想,清代苏州的藏家在全国是非常有影响的。
艺术评论:上海的知名藏家可能至少1/3是苏州籍的。
陈瑞近:所以我们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藏家系列,藏家系列不同于“明四家”,需要一个策展人,不仅仅是书画的,可能涉及到古籍、器物类的,包括碑帖等等。
谢晓婷:我们在“吴门四家”之后拓展了整个展品的门类,因为书画当然是很多人愿意看的,但也有很多是其他的观众想关注的。其实成立一个项目组把一个比较平面的展览做立体化了。
陈瑞近:还有学术深度特别重要。这是我们需要对“过云楼”顾家四代人整个收藏的情况进行一个梳理,这个需要非常专业,而且准确,不能说这个东西就是大约是过云楼的,必须要把它全部了解清楚,而且藏品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要理顺。第二我必须要搞明白这些藏品现在在哪里。这个流传经过特别有意思,其间有很多有趣的事,所以我们做的时候也是特别注重这一点。
艺术评论:相比较而言这也是一个最大的难度。
陈瑞近:不过相比仇英来说,藏品收集的难度不是特别大,因为顾家的藏品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主要是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了。那天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也是对顾家后人表示深深的感谢。还有现在的故宫、南博,在苏州博物馆也有一些,顾家对我们支持也比较多。
艺术评论:您刚才说最大的难度是学术梳理,你们的学术梳理,馆内的学术力量能跟上吗?
陈瑞近:能跟上,谢晓婷领了两个博士生,其中李军是搞古籍研究的,所以这一次就起用他为内容策展人。
艺术评论:那你们这一个展览也能锻炼一些年轻人,让他们脱颖而出。
陈瑞近:这就是项目组最大的好处。应该说“明四家”培养了谢晓婷对整个展览的组织协调,接下来我们应当是培养几个能够做专家型、研究型的,特别是对内容策划,要有这方面的,当然慢慢的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艺术评论:关键你们已经形成一个培养机制了。
谢晓婷:这个其实是管理的比较好一点,我那天在复旦大学开会,利物浦博物馆馆长说,他刚做博物馆馆长的时候,博物馆观展人次一年是70万,他跟他的团队说我要做到150万,他的团队就很惊讶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到了2013年的时候就做到了150万人次。后来下面有人提问了,问他怎么去保证员工一直充满激情?但利物浦的馆长一句话就解决了,他说我找的人都是与我价值观相同的。
艺术评论:他要找一帮跟他一样有情怀、有理想的人。
谢晓婷:对,在中国的博物馆无法实现这个事情,但我觉得苏博也可以培养一批跟我们价值观相同的人。就说能把这一批人培养出来,博物馆才是有传承的,我们不可能说干完十年的博物馆就结束了。
艺术评论:做展览就是一个作品,而且它有对传统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发散。
谢晓婷:我们做这个展览是希望观众看完之后,你能增加这么一点点对清代藏家的兴趣,启发你继续去探索。
艺术评论:这个就是做实事的,博物馆是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就起到这个效应了。
陈瑞近:这才是博物馆最终的目的。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展览、展示,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种美育或者教育,这个意义能表达出来,这是最大的成功。
谢晓婷:我们这整个的过云楼的展览是想让更多的观众关注。仅仅做书画,显然现在已经不行了,我们要考虑到广大观众的适应力,所以又把选题拓展了。其实过云楼这个展览的重点是把古籍合璧了。从国图、苏图、南图、凤凰,我们自己的图书馆、档案馆,也是把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四个地方的古籍进行了合璧。明年我们推出吴大澂展览时就有可能聚焦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因为我们知道吴大澂对这方面的收藏是重点。
艺术评论:还有碑帖。
谢晓婷:对,所以我们会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做另外一个展览。我们讲求一个大苏州效应,这样让更多的人来一次苏州就能不失望。我们准备请白谦慎做一个讲座,另外也跟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借了吴大澂流散在海外的玉器,我们想把玉器合璧,和上博也借一些玉器和青铜器过来。为了让展览更加立体,我们也配合做很多活动。因为其实除了展示藏家的收藏精神之外,我们也想让更多的来苏州的人和本地的苏州人,回味一下清末民国苏州人的生活,我们策划“苏州人的一天”活动,看看展览,吃一顿正宗的苏帮菜,去怡园听个小曲,还有古琴雅集,晚上逛逛平江路,去组织一下过一个“苏州人的一天”。
因为苏州博物馆比较小,怎么在地市级的博物馆中异质化,不能同质化,肯定是要抓住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围绕着苏州的特色。包括除去藏家系列展览,比如在忠王府开出《苏艺天工》的展览,忠王府的老馆人气很少,仅仅把老馆作为苏博的出口实在是太浪费了,而且忠王府是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陈瑞近:做《苏艺天工》,把忠王府用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更大的原因是为博物馆的藏品规划,第二个背景是苏州明清时期的工艺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就策划一系列反映苏州工艺的《苏艺天工》展览,当然我有一定的要求,做展览都是以苏州博物馆的名义,但要求是把获奖作品捐赠给苏博。
艺术评论:我觉得你们这个思路值得很多博物馆借鉴,因为有很多博物馆是拒绝当代的东西,如果一直这样,那一百年以后怎么办呢?收藏就断掉了。
陈瑞近:所以现代的艺术,我们也要好好地理一下。包括我们做展览的时候,有一些当代艺术我也有一些要求的,我们从赵无极、徐冰、蔡国强,到吴冠中,一路做下来,包括陈丹青,影响力当然很大。我要求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你刚才讲的可以有一个清晰的系列化的思路,之前我要求对现当代艺术家在苏博办展必须要跟苏州文化有所关联,而且必须要和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和展厅是比较融洽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苏博 地市级博物馆 转身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