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江南著名过云楼收藏 比落槌的天文数字更抓人
原标题:甲江南的过云楼收藏,比落槌的天文数字更耐人咀嚼 来自10家文博机构的84件过云楼旧藏精品苏州再聚首
今天,过云楼于人们而言,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因,4年前在拍卖场上飙出2.16亿元的部分过云楼藏书,太过惊天动地,至今保持着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落槌的天文数字背后,过云楼是什么样的。近日 于苏州博物馆举办的“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特展,给了人们答案。
过云楼旧藏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轴(局部)。
清代胡芑孙、任薰《吴郡真率会图》,描绘的是当时文人雅集的情形,画中左一是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
过云楼旧藏清初陈鸣远制紫砂水盂。(均展方供图)
过云楼,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实为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位于苏州阊门内铁瓶巷,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市档案馆、常熟博物馆等10家文博机构的84件精品难得聚首,包括过云楼主人顾氏一门所藏宋元明清历代书法、绘画、古籍、碑帖、文房用品以及他们的手迹等,为人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云楼,不仅仅限于过云楼的收藏概貌,更有以顾氏为代表的前辈收藏家的生活与精神。
第一代主人辞官专事收藏
首先为过云楼赢得盛誉的是书画,而并非最为今人熟知的古籍。这主要得益于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眼光独到的收藏。
原本,收藏之于顾文彬,只是受父亲顾大澜影响的兴趣爱好。顾文彬1841年中进士,为官半世,1870年,年届60岁的他从苏州来到京城投供谋职,一待就是半年。这段时间,他的毕生志向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终,顾文彬在京城等来的浙江宁绍道台一职倒是不足挂齿,等候期间在琉璃厂以及各大藏家处兜兜转转“淘宝”所获才真真值得一书———日后过云楼很多重要的藏品就出自这段时间。当时,顾文彬心心念念的,是建一座自己的“小天一阁”存放这些藏品,过云楼就这样被建了起来,那是1873年。哪知,小楼建成没几天,他就称疾辞去宁绍道台的官职,回乡专事书画收藏与整理,怡然自得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十卷 《过云楼书画记》,就是顾文彬精选自己所藏书画的250件编撰而成的。此次展览中,人们得缘一见其中被列为卷首的 《释智永真草千文卷》。隋朝僧人智永,是书法大家,也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六代孙,苏东坡曾评其书“精整之至,反造疏淡”。此墨迹卷首已残,自“龙师火帝”起,共160行,每行12字,为宋以后临本。它曾为董其昌旧藏,卷后有其长跋,其后归冯铨、温启封,有郭尚先、李宗翰二跋。这件珍品与顾文彬之间,还有一段失而复得的缘分,其间的曲折在此次展出的 《过云楼日记》 《宦游鸿雪》 等中有所表露。1870年五月,身处北京的顾文彬在松筠庵的心泉和尚那里见到这件珍品,掩饰不住兴奋,很快便在给儿子顾承的家书中写道:“心泉和尚藏有智永千文墨迹纸本,卷后有思翁两长跋。”一并透露的还有购藏之意。六月初二,顾文彬再观此卷,以150金将其买了下来。不过,仅仅过了两天,顾文彬就退了货———不是不爱,而是当时官职尚无眉目,居京耗资巨大,为珍宝倾囊而出太不切实际。戏剧性的是,次年4月,赴任宁绍道台之后,顾文彬没有忘记至心泉和尚处将此卷再次买下。就在他写于1871年四月二十五日的家书中,人们能感受到珍宝失而复得的狂喜,“智永卷反复审玩,的是奇宝,京中赏鉴家不少,蹉跎至今,仍落吾手,殆有夙缘”。及至十月初五,他在家书中仍难掩喜色,“近来所得之物,只要智永,无疑便已探骊得珠,此外皆鳞爪耳”。
此次展览借自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扬无咎 《四梅花卷》,其珍稀程度从其堪称传奇的递藏史中即可略窥一二。在顾文彬收藏以前,它曾经元代柯九思、吴镇,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文彭、项元汴,清代的宋荦、笪重光、梁山舟、陆谨庭、程心柏、潘遵祁等人鉴藏,单单布满画卷的各个年代的收藏印就令人叹为观止。扬无咎墨梅的画法很是特别,他以墨笔圈线画墨晕花瓣,“变黑为白”,这种纯用水墨、“疏枝冷蕊,清瘦绝人”的画法,与当时流行的富贵艳冶的“宫梅”情趣有所不同。相传当时有人将扬无咎的作品持入宫中,宋徽宗讥之为“村梅”,认为“不合上意”。扬无咎倒是索性以“奉敕村梅”自题,笔下梅花愈发清爽超凡。深得众藏家青睐的这幅《四梅花卷》为扬无咎69岁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画卷分四段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到怒放,直至最后凋零的全过程,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却分外注重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既不同于描粉缕金的院派,也不同于落笔草草的逸体,墨韵高华,清气逼人。据说顾文彬当年以一袭貂裘将其交换至过云楼。
追慕唐、宋、元书画,对明四家青睐有加,注重清初前人业已判定的名迹……顾文彬收藏之严谨,从他庋藏选件的取向流露出来。
对文化艺术的敬畏代代相传
过云楼的收藏其实是集成式的,书画以外,还藏有大量的古籍、碑帖、文玩。
领衔天价过云楼藏书拍卖的宋刻《锦绣万花谷》 就出现在了此次展览中。这部书传说在明代就已按页论价,而过云楼竟拥有完整40册,皮纸佳墨,品相精良。这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也是目前海内外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宋版书,包罗天文地理人物风情,堪比宋代人的百科全书,难怪清代学者阮元曾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一说。海内仅见的“因”字不损本 《曹全碑》 也从上海博物馆借出现身展览,让人们一睹真容。《曹全碑》 全名为 《汉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时期,是公认的汉代隶书极致的代表作,明朝万历初年于陕西出土。《曹全碑》 出土后没多久,就在搬动过程中损毁了右下角的“因”字,后又因狂风吹倒树木被砸断为两段,因此现存碑拓均为受损后的拓片,而过云楼曾经藏有的这一 《曹全碑》 拓片是明代 《曹全碑》 出土后的初次拓片,又称“因”字不损本。
过云楼缔造的私家收藏风雅传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几代人集腋成裘,使得鉴藏成为一种家学濡养。顾文彬之于过云楼,仅仅开了个头。顾文彬的第三个儿子顾承是位书画鉴赏奇才,据说各种古董到他手中,立即能分辨出真假,一百次也难失手一次。十卷 《过云楼书画记》 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顾文彬与顾承商量切磋的。顾承之子过云楼第三代主人顾麟士更是将过云楼发扬光大,引向全盛。他孕育了著名的“怡园画社”,当时也曾得名“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还被张大千赞誉为“当代鉴赏第一人”。在顾麟士手中,过云楼藏书画扩大为千余幅的规模,藏书则充实至包括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等800余种。其中,宋刻 《锦绣万花谷》 就是其重要的收获。
过云楼的门楣上,篆刻着顾文彬为子孙后代定下的收藏法则“十四忌”。天阴雨、地肮脏、有烛火、饮酒后、临摹抄写、强行借阅等14种情况下,都不得进入过云楼取阅藏品。巨细无遗的规则背后,是对文化艺术的一种敬畏。正因不仅仅把藏品视为物件,不断递传的鉴学与鉴藏才得以在过云楼形成。
相关链接
过云楼收藏今何在
如今,绝大多数过云楼收藏由私藏变成公藏,为更多的人们所共享。正如过云楼之得名,再珍稀的藏品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没有人能将其永久占有,然而,对文化艺术恒久价值的认知、欣赏与守护,却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1951年和1959年,过云楼顾氏后人先后两次将家藏的总计300余件书画精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其中包括宋代魏了翁 《文向帖》,元代张渥 《九歌图》、倪瓒 《竹石乔柯图》,明代祝允明《怀知诗卷》、沈周 《送行图》、文徵明 《风雨重阳》 诗画,清代释道济 《花果册》 等。
1960年,过云楼顾氏后人将家藏的124件文物捐赠给刚刚成立的苏州博物馆。其中,元代吴镇、柯九思等合作的《七君子图》堪称镇馆之宝。
1992年,南京图书馆以40万元向过云楼顾氏后人购得过云楼藏书总计541种3707册。这批藏书约占过云楼藏书的四分之三,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版本类别完备精善,几乎囊括古代纸质书籍的所有类型,在时间上横跨宋、元、明、清,地域上除了中国历代版本外,还有少量日本刻本、朝鲜刻本。其中,7部宋刻本、10部元刻本以及多部明清刻本、稿抄本尤为珍贵。
2012年,由海内外孤本、宋刻本 《锦绣万花谷》 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书被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2.16亿元在拍卖会上竞得,与南京图书馆所藏的过云楼藏书团聚。两家机构也在携手进行学术研究和再版工作,以发掘其重大的文化价值。
此外,过云楼还有少量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机构。
编辑:陈佳
关键词:江南著名 过云楼收藏 比落槌的天文数字 更抓人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