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一九三五年的元旦,胡适“年关”难过
壹
“刷爆信用卡”?
胡适友人欠下巨额银行贷款
1934年12月31日晚七点三刻,上海火车北站,张慰慈与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汪乃刚兄弟等人,正在迎接从南京赶来的胡适。胡适此行,原本是为南下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他一生35个名誉学位中的第一个名誉学位;此行顺便也在上海稍作逗留,会会朋友,叙叙旧情。
事实上,自1931年元旦始,南京国民政府即推行所谓“国历”,就是要将国际通行的公元历法,作为中国民众的唯一历法——公历岁末即等同于农历除夕,而公历元旦即新年春节。自政府要员、工商名流而下,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知识分子,开始普遍接受公历岁末即“除夕”,公历元旦即“新春”的过年方式。胡适此次上海之行,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当天当晚就权作与朋友们的“除夕”之小聚;他在这一天的日记标头处也确实写着“廿三年(1934)的除夕”字样。
1934年的最后一天,在上海稍作逗留的胡适是忙碌异常的。一下火车他便被接到新亚饭店用早餐,张慰慈为其办理第二天一早的赴香港船票,汪原放兄弟则心急火燎地跟他谈亚东图书馆的银行欠款问题。因为财务年度结算时间已到,只有24小时的回旋余地,共计七千四百元的欠款如果不能了结,亚东将面临停业关门之祸。所谓“年关难过”,关键时刻,安徽绩溪人创办的亚东想到了请这位老同乡、老作者、老朋友出马,一解燃眉之急。
用如今的眼光来看,七千四百元的欠款,似乎算不得什么大数目,还不至于将偌大一个出版公司急成这样,为还这么一点银行贷款心急如焚。须知,这是当时以银圆计价的金额,七千四百元即七千四百个银圆,这笔款项在当时几乎可以在北平买下七座四合院!姑且以当年鲁迅购房为例,试析之。据《鲁迅日记》载,1924年5月,鲁迅在北平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瞧中一处四合院(现北京鲁迅博物馆),花八百银圆买了下来。这座四合院有三间南房,三间正房,东西各一间小厢房,正房后面还有一口井、几棵树、一片小花园。由于房子有些破旧,鲁迅又花了将近二百银圆翻修,还置买了一些简单的家具;他住进这座四合院,实际上花了一千银圆。试想,如今的北京四合院是什么价格,这笔当年足以买下北京七座四合院的欠款是如何沉重的债务,也就不难想象了。
贰
东奔西走
胡适想尽办法延期还贷
且来看胡适对这场“还贷危机”的处置策略:胡适先是到银行家朋友徐新六处,当面托他将亚东欠兴业银行的二千元透支再转一期,又托他给陈光甫兄打电话,将欠上海银行的三千元透支再转一期。这样一来,已暂解五千元的欠款清偿之危急了。在办妥此事前后,他还接受张禹九与张肖梅女士的邀请,到国际大饭店吃午餐,共进午餐的有张仲述、余上沅、梅兰芳、冯幼伟、徐新六等一大帮名流名士。国际大饭店是当时上海最新式的大饭店,高21层,胡适等级用餐处在第14层,据徐新六介绍说:“这是世界最高的大厦——除了美国不算。”
在这座超豪华大厦——至少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高楼的大饭店上用餐,又兼高朋满座、高论时现,胡适强打精神应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亚东还有二千四百元的欠款问题无法解决。午餐后,胡适又迅即去找章士钊求助,可章坚称毫无办法。胡适希望章能承担二千五百元的救急之款,但章仍说“无法可想”。胡适只得来到温州路上的汪家,去通告筹款状况,以便亚东方面尽快想别的办法应急。汪原放的老母见到胡适,禁不住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说:“适之哥和章伯伯总要救我们一家才好。我活到今日,不曾过过这种日子!”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她下泪了。我虽感动,实在想不出法子来。”
临走时,胡适给汪原放留下了两封信,信的具体内容虽不得而知,但应当是与筹款清欠相关的。为亚东清欠的事暂告一段落之后,胡适开始走马灯式的亮相上海朋友圈——王云五、李拔可、傅伟平、何柏丞、周昌寿、丁鼎南等老先生先行访晤。还借李拔可的汽车一用,特去见了蔡元培一面。
晚间,胡适又应梅兰芳之邀请,到英美烟草公司总经理沈昆山家中晚餐。但这顿晚餐与午餐相似,再次因亚东清欠之事而未能尽兴。原来,汪原放拿着胡适的信函去各大银行通融商洽,却已经晚了,因为银行已经关门了。胡适不得不又给徐新六打电话,以个人名义暂借五百元给亚东救急。
叁
百乐门匆匆聚会
苦思对策中“守岁”
晚餐后,朋友们又把胡适送到百乐门舞厅,香鬓丽影、灯红酒绿,上海的达官贵人们正在以狂欢的姿态守候1935年新年的到来。在这个中国最繁华的都市舞池之中,胡适看到宋子文、顾维钧、陈光甫、李铭、夏小芳等,正觥筹交错、欢声四起。1934年的最后一夜,离1935年元旦还有几个小时,在夜上海的百乐门,学者本色的胡适,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国难种种,想到了热河失守之后的外交失败种种,更联想到眼前亚东图书馆的经济危急,他在日记中慨叹道:“在那个狂乐的跳舞场上,谁也不感觉空前的经济大恐慌逼人而来,谁也不感觉国家的绝大危难即在眼前!”
胡适在百乐门没有逗留多久,即回到下榻的新亚饭店。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汪原放、汪乃刚兄弟则早已在饭店候着了,这一帮曾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出版人、编辑、作者,在房间里密谈了许久,为度过眼前的经济危机苦思对策。不知不觉间,胡适与汪家人“守岁”过了凌晨三点,在一番别样的忙碌中告别了1934年,迎来了1935年元旦。
送走汪家人,胡适索性不睡了。他把北大“中国文学史”学期测验的题目写出,封寄予卢逮曾;又办了几件事,才凌晨四点,还没挨到天亮,遂脱衣小睡。睡得正香甜时,忽被旅馆服务员敲门唤醒,原来是他事前预约好的“叫早”,清晨六点半必得准备行装,登上南下的轮船。七点,中国旅行社的人来托运了行李,张慰慈给胡适带来了薄外套,并一起用早餐,送行。八点,胡适登上哈里生总统号轮船,九点半才开船。
1935年元旦,胡适登上轮船、驶向香港之际,上海的《东方杂志》也于同一天推出“新年特大号”。胡适在这期杂志上也有文章发表,且是封面文章之一,与汪精卫、蔡元培、陈立夫、王正廷等一大帮国民党元老的文章位列同期。不过胡适的文章题为《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流露出对当前时局的失望、对政局的不满以及对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这些明显带有批评性质的文字,看起来与救亡图存、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政府当局正在鼓吹的大政方针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方杂志》这期足足是平时期刊容量四倍以上的“新年特大号”中,“生活之一页”特别栏目是由杂志社遍约南北名家撰写的,内容设定为回顾过去、展望新年。这一特别栏目由马寅初、梅兰芳、任鸿隽、钱歌川、赵景深等131位各界名流,各自撰文131篇,为1935年新年元旦献辞。这其中,就不乏与胡适持相同时局观、相近价值观的言论;80年后的今天,一一读来,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编辑:陈佳
关键词:一九三五年的元旦 胡适 “年关”难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