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名人的元旦怎么过?
马上要送走2016年,迎来崭新的2017年了。
每到岁末年初之际,人们总是不免要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展望即将到来的新一年。近代史上的名人们也是如此,他们有的忙着聚会,有的忙着建言,有的忙着推崇“新历”,有的却忙着批评书籍……
通过观察名人如何过元旦,对当时的社会面貌也能够了解一二。
苦雨斋1929年元旦:聚会
1935年10月,周作人的《苦茶随笔》一书初版发行。书中印有一帧合影,边上有周作人的题记,曰“十八年元日刘半农马隅卿二君在苦雨斋照相”。合影人数众多,合计15人(含一小孩),照片中的人物,都是苦雨斋中的常客。合影时间为1929年元旦,这是周作人特意组织的一次新年聚会。
细看合影,不难发现,马隅卿坐于最前排的桌前,而刘半农则站在最后一排的最高处。周作人之所以只题记了刘、马二人的姓名,是因为《苦茶随笔》一书发行时,二人均已逝世,书中也辑有《半农纪念》《隅卿纪念》两篇文章。在照片一侧题记,同为纪念之举。
《钱玄同日记》中,1929年的这次苦雨斋新年聚会颇为特别———这张新年合影是苦雨斋诸友合影中人数最多、到者最齐的。因为除了刘、马二人的逝世之外,从次年(1930年)开始,苦雨斋已经持续数年的新年聚会就中断了,这样的合影机会很难再出现了。聚会中断的原因,乃是因周氏爱女病逝,再无心情举办之故。钱玄同在日记中感慨道,“十年来之阳历元旦,岂明必请吃屠苏酒、日本菜,今年因上月他丧其爱女,故不举行了。”
那么,1929年的这张苦雨斋合影上,究竟有哪些人物呢?钱玄同在新年元旦当天是这样记录的:“晨十时半至岂明家,这是他数年以来要请吃的日本屠苏也。今年共十四人,连小孩共十六人。玄同、岂明、士远、尹默及子、兼士、平伯、凤举、子寉、稷如、幼渔、季明及子、隅卿、半农、耀辰也。”
北大“三沈”,即沈士远、沈兼士、沈尹默都来了;“五马”来了“三马”,即马裕藻(字幼渔)、马廉(字隅卿)、马鉴(字季明);张凤举、谌稷如、俞平伯、徐祖正(字耀辰)、刘复(号半农)、钱玄同;两个小孩,一是沈尹默的儿子,一是马鉴的儿子。钱玄同记录的当年这场苦雨斋新年聚会中,就只有“子寉”一人的身份不太清楚了。
再结合《周作人日记》来看,就能够了解这位“子寉”也写作“稚寉”,可知此人应为吴兆璜(字稚鹤)。吴兆璜于1919年迁居北平,师从于“桐城派”国学大师吴闿生,与贺培新、潘伯鹰、曾克耑和齐燕铭同窗受业,研习经史诗文,尤擅书法。曾为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的苦雨斋主人周作人,以及席间的钱玄同、刘半农等,大多都曾激烈攻击“桐城派”,并不认同该派学者的学术立场与治学方法。此刻,众多“新青年”却与此一位“桐城派”聚于一席,共度新年,其间情状与况味,颇耐人寻味。
无论如何,通过周作人与钱玄同二人的日记,上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每年皆有操办的苦雨斋新年聚会上的人物皆可明了。与此同时,那张合影上的人物基本可以对号入座,一一指认出来了。
坐在前排的6人,自左往右依次为:吴兆璜、俞平伯、马廉、小孩、张凤举、钱玄同。或倚坐沙发、或侧立于第二排的8人,自左往右依次为:沈尹默、徐祖正、周作人、沈士远、马裕藻、马鉴(不确定)、沈兼士、谌稷如(不确定)。最后一排,只有刘半农一人站列。其中,除马鉴与谌稷如存世照片罕见,无从辨识,二者在照片上的位置无法确认之外;别的人物基本已可明确指认。
其实,除这张苦雨斋合影标准照之外,还有两张散见于民国报刊之上的苦雨斋合影。其中一张是这张标准照的“预备照”,由于摄制照片时,有相当一部分人物向一侧倾视,还没有调整到最佳的合影状态,可能是当年的一帧“废片”。另一张则可能是“抓拍片”,照片中的人物并非专为合影,而是随意交谈状,人物也不很齐备,只有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密友”9人。
80余年前,北京的学者作家们齐聚苦雨斋,喝一杯屠苏酒,吃一顿日本料理,照一张新年合影,这个新年过得是既怀旧又时髦,既热闹又新潮,着实是要令后世读者神往一番。
鲁迅1936年元旦:斥责
1936年元旦,上海飘着未冻成雪的小雨,天气阴沉湿冷。身体状况不佳,行将走完人生最后一个新年的鲁迅,在这一天也打不起精神来,日记本上只记下了三个字“雨。无事。”
当天,鲁迅随手翻阅《申报》,翻到第三版时,却突然大为震动,有点急火攻心的样子。他搁下报纸,迅即伏案疾书,写了几行批评文字。1936年1月,《海燕》月刊1月号刊出署名为“何干”的鲁迅短文一篇,题曰“大小奇迹”。文中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商务印书馆“名人荐书”的创意,斥责荐书名人和参与其事者们:
元旦看报,《申报》的第三面上就见了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这回是“罗家伦先生选定”的希特拉著《我之奋斗》(Ahitler:MyBattle),遂“摘录罗先生序”云:“希特拉之崛起于德国,在近代史上为一大奇迹。……希特拉《我之奋斗》一书系为其党人而作;唯其如此,欲认识此一奇迹者尤须由此处入手。以此书列为星期标准书至为适当。”但即使不看译本,仅“由此处入手”,也就可以认识三种小“奇迹”,其一,是堂堂的一个国立中央编译馆,竟在百忙中先译了这一本书;其二,是这“近代史上为一大奇迹”的东西,却须从英文转译;其三,堂堂的一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却不过“欲认识此一奇迹者尤须由此处入手”。真是奇杀人哉!
鲁迅对罗家伦将纳粹元凶希特勒(当时译作“希特拉”)所著《我之奋斗》一书选定为“星期标准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质疑:首先,鲁迅质疑此书是否如此重要,竟可成国立中央编译馆首选译介;接着又质疑此书为何从英文转译,不直接从德语直译;最后则直接质问荐书人罗家伦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水准。
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是王云五任总经理期间推出的一种书籍营销模式,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诚如在“星期标准书出版原则”的公告中声称的那样,“本馆为增进人生效能,使人生达到最完满之发展,特印行星期标准书”,这一模式的诞生与实施,标志着“名人荐书”不再只是读书圈子里的人际行为,而是一种能够产生实际的商业价值、且带有一定社会指导性的公共行为。然而,“星期标准书”的运营模式,虽然受到了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总还能听到一些颇有分量的、极有水准的批评之声。与当时名人们纷纷荐举商务版新书不同,鲁迅可能就是最早公开批评过“星期标准书”的同时代最著名者。
胡适1935年元旦:筹款
1934年12月31日晚,上海火车北站,张慰慈与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汪乃刚兄弟等人,正在迎接从南京赶来的胡适。胡适此行,是南下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他一生35个名誉学位中的第一个名誉学位;此行顺便也在上海稍作逗留,会会朋友,叙叙旧情。
事实上,自1931年元旦始,南京国民政府即推行所谓“国历”,就是要将国际通行的公元历法,作为中国民众的唯一历法———公历岁末即等同于农历除夕,而公历元旦即新年春节。包括政府要员、工商名流等人,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知识分子,开始普遍接受这种过年方式。胡适此次上海之行,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当天当晚就权作与朋友们的“除夕”之小聚;他在这一天的日记标头处也确实写着“廿三年(1934年)的除夕”字样。
1934年的最后一天,在上海稍作逗留的胡适是忙碌异常的。一下火车他便被接到新亚饭店用早餐,张慰慈为其办理第二天一早的赴香港船票,汪原放兄弟则心急火燎地跟他谈亚东图书馆的银行欠款问题。因为财务年度结算时间已到,只有24小时的回旋余地,共计7400银圆的欠款如果不能了结,亚东将面临停业关门之祸。所谓“年关难过”,关键时刻,安徽绩溪人创办的亚东图书馆想到了请这位老同乡、老作者、老朋友出马,一解燃眉之急。
这7400银圆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而胡适对这场“还贷危机”则有着自己的处置策略:他先是到银行家朋友徐新六处,当面托他将亚东欠兴业银行的2000元透支款再转一期,又托他给陈光甫兄打电话,将欠上海银行的3000元透支款再转一期。这样一来,已暂解5000元的欠款清偿之危急了。在办妥此事前后,胡适还接受张禹九与张肖梅女士的邀请,到国际大饭店吃午餐,共进午餐的有张仲述、余上沅、梅兰芳、冯幼伟、徐新六等一大帮名流名士。国际大饭店是当时上海最新式的大饭店,高21层,胡适等人的用餐处在第14层,据徐新六介绍说:“这是世界最高的大厦———除了美国不算”。
在这座超豪华大厦——至少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高楼的大饭店上用餐,又兼高朋满座、高论时现,胡适强打精神应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亚东还有2400元的欠款问题无法解决。午餐后,胡适又迅即去找章士钊求助,可章士钊坚称毫无办法。胡适希望章士钊能承担2500元的救急之款,但章士钊仍说“无法可想”。胡适只得来到温州路上的汪家,去通告筹款状况,以便亚东方面尽快想别的办法应急。汪原放的老母见到胡适,禁不住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说:“适之哥和章伯伯总要救我们一家才好。我活到今日,不曾过过这种日子!”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她下泪了。我虽感动,实在想不出法子来。”
临走时,胡适给汪原放留下了两封信,信的具体内容虽不得而知,但应当是与筹款清欠相关的。为亚东清欠的事暂告一段落之后,胡适开始走马灯式的亮相上海朋友圈———王云五、李拔可、傅伟平、何柏丞、周昌寿、丁鼎南等老先生先行访晤。还借李拔可的汽车一用,特去见了蔡元培一面。
晚间,胡适又应梅兰芳之邀请,到英美烟草公司总经理沈昆山家中晚餐。但这顿晚餐与午餐相似,再次因亚东清欠之事而未能尽兴。原来,汪原放拿着胡适的信函去各大银行通融商洽,却已经晚了,因为银行已经关门了。胡适不得不又给徐新六打电话,以个人名义暂借500元给亚东救急。
就这样,胡适在筹款中度过了一个新年。
蔡元培1930年元旦:推“新”
1930年12月28日,即将迎来1931年元旦之际,蔡元培在上海公开讲演,劝说社会各界在新的一年里不要再墨守成规、使用“旧历”,而应顺应时代使用“新历”。北平《世界日报》选择在1931年1月1日刊发了此次讲演的摘要内容,将蔡元培的这一主张第一时间传送到了北方。
蔡元培的讲演摘要稿有1000余字,其版面位置之醒目,显示着当年主流媒体与政府在推行“新历”方面的某种默契。在同一版面之上,与此稿并列的还有一篇“瑞雪飘摇中之平市新年”的通讯稿,还有“今日为民国二十年元旦,际兹全国一统,实行裁厘之期……昨为除夕,瑞雪适降”云云。显然,推行所谓“新历”,就是要将国际通行的公元历法作为中国民众的唯一历法,公历岁末即等同于农历除夕,而公历元旦即新年春节。
乍一看,报纸大张旗鼓地庆祝着公历新年,蔡元培的讲演稿也随之刊发,煞有介事。仔细从演讲内容来推敲,所谓“新历”的推行,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得力,包括蔡在内的政府官员们,还不得不放下身段,做耐心细致的解释沟通。
实际上,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以公历替代农历的政策年年都在讲,但也未见全国统一施行,并没有得到民众的一致认同。辛亥革命后,民国临时政府为破旧立新,就将公历推为“国历”。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临时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完总统就职誓词后,发布了第一道政令《改用阳历令》,就通令全国,以后每年以1月1日为元旦。但1月13日又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明确提到“新旧两历并存”,这是考虑到基层民众对公历使用,应当还有一个过渡期和试用期。
然而,长期的军阀割据与南北政权分立,这一纸《改用阳历令》并没有得到政府层面上统一响应,基层民众对此更无从响应。政令颁布之后,民间仍以传统农历春节为新年伊始,对公历元旦的意识比较淡漠,也根本谈不上要逐渐过渡、移风易俗的可能。直到北伐胜利以后,新的国民政府再度颁布政令,通令全国自1930年1月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而必须遵行公历、过公历新年。这一次,俨然是有“破旧立新”之决心的,推行公历的相关措施也随之而来。
当时的国民政府为推行公历新年可谓煞费苦心,实施过相当多的针对性措施。如政府布告禁止农历十二月中出售农历刊物;禁止在二月份(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要求祭祖、年饭、春宴均改于公历年终进行;规定1月5日为开市日,禁止商市于农历初五进行敬财神活动;禁止农历除夕夜寺庙开放;暂许各界于1月15日举行闹元宵、打锣鼓、上街游行等活动,但各灯贩及纸扎店只准在公历新年出售花灯,绝对禁止在农历春节庆祝元宵和销售花灯;规定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期,严禁各业用春节或其他名义在农历年休业;要求年终双薪及年庆分红、年底大扫除均改在公历年底进行;广劝民众购买公历历书;规定各报馆不能于农历年终、年首停刊,不得登载农历贺年广告;为大力推行公历元旦,建议延长休假,从12月30日至1月5日放假庆祝新年等等。
编辑:曾珂
关键词:元旦 名人的元旦怎么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