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在他的画里,总有一种孤单能击中你
和他的画一样,张英楠安安静静的。
工作室里,除去大幅画作,旧柜子上许多小物件,墙上有一把鸵鸟毛掸子,棕褐色,使起来“不会碰倒那些小玩意儿,方便除尘”。这是张英楠在宋庄的第四个工作室。
《无畏》,130cmx130cm,布面油画,2011
他不大喜欢说话,但一开口就听得出他在思考。在我沉浸于某张有庞大而干枯的大树的画面中时,不知道问了什么,张英楠说:“画都是画给自己的。”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些画作时,我想,真孤独呀,是画,也是画家。所以,先看画:
海岸上的一片羽毛
就是开头那张咯~
雾气弥漫的森林中的面具姑娘
《消逝而去的一切,都只是一种比喻》,200cm x 150cm,布面油画,2010
房间里的赛马骑手
《城市就躲在光明的背后》,180cm x 110cm,布面油画,2011
空无一人的楼梯上,一双手套
《被遗忘的温度》,142cm×170cm,布面油画,2014
月光下,河边,仿佛融入夜色的背影
《中秋》,230cmx180cm,布面油画,2015
张英楠画孤独,“身边的每个人,在每个短暂的时间里都孤独的”,这是他感受到的真实;画空间,储存记忆的空间,他说,“我回忆起任何一件发生过的事情,它总是出现在特定的空间里,教室、卧室、客厅……记忆不会单独出现。”
而这些,某种意义上都源自他的童年。
《交织的光辉No.2》,200cmx150cm,布面油画,2014
和现在的城市生活不同,张英楠的童年在一片广阔的大山里,那是陕西某部队的营区,在他的描述中,小伙伴们经常出没于那种长满不高的灌木和荆棘的山上,“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从这边喊那边的人,没有电话,一个事儿要喊好大一会”,漫山遍野地跑,也不知做什么,到现在,就记得头顶的大太阳和下山后浑身挂满的血道,但“那挺棒的”。
我听得出,这个安静的、不喜言辞的画家的冷静表达:在“时间尚未存在的童年岁月”,那可真好!
十几岁随父母搬家到宝鸡,在西安美术学院读大学,而后毕业来北京,和小时候的记忆反差越来越大,从电话、BP机到手机、电脑,生活越来越便捷,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
《孤独的舞者》,300cm x 200xm ,布面油画 ,2013
童年的记忆像被储存在特定的匣子里,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就会被激发,随后打开,它们默默地藏在画面中,他不说,我们不会知道,可张英楠总是不说,在追问了几次后,只听到一张画背后的一个没有开头、结尾的故事:
“这栋楼,如果不解释的话可能就是一个风景,但出发点不是。我说我小的时候在山上,我们部队的小楼是苏联人盖的,典型的部队房子,只有三层,周围都是树,在山顶看营区,看不到一栋房子,只偶尔零星露出一点点房尖来,都被大树遮盖住了。”
《太阳升起时出发》, 80cmx60cm,布面油画,2011
“在我小时候的概念里面,树非常非常大,房子永远是比树低的,为了让树长得笔直,每年都要修剪,我们这些小孩儿就把那些裁下的树枝搭成很大的房间,在里面铺上树叶子,特别好玩。”
“来北京后,有一天我在三里屯溜达,看到房子都在树上面,突然想起小时候,记忆好像连接起来了,再看远处国贸三期的楼,更不用说,太高了,高耸入云,我就忽然强烈的觉得,和小时候的感觉完全不同,那些特别特别高的楼很像像坟墓上的碑。”
于是,张英楠画了《太阳升起时出发》,蓝天下、树枝上,孤零零的一栋楼。
很小张英楠就喜欢画画。在部队,他跑到警卫的车前面画,司机看着,不忍心压坏未完成的画作,就等画完再开车。但对考美院,张英楠一直没有概念,直到高中,有人对他说,“要是真想画画,就去考美院,考美院应该去上考前培训班”。
张英楠,照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张英楠就去宝鸡的少年宫学画,什么人都有,老头、老太太、小孩儿,基本上没有高考生,老师也不是专门教考前的,“他完全是一个艺术家的状态,讲了很多和画画没有关系的事”。
《月亮》1,直径30cm,布面油画,2011
“影响大的画家,一开始其实是贾科梅蒂,他让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空间。后来是霍普、玛格丽特,他们俩不是炫技的画家,但越看越觉得好,尤其是玛格丽特,看到原作的时候一下就惊呆了。那种好不是扑面而来的,而是慢慢的渗透到血液里面的好,他们非常自然。”
《蓝丝绒》,200cm x 150cm,布面油画, 2014
“霍普画美国大移民当时人的心理的状态,我觉得和中国现在的状态相似,物质上丰富后精神上孤独,至少我觉得中国人现在是孤独的。但霍普的画是温暖的,那种温暖的渴望,我的可能更冷静,我不知道未来和希望在哪里。”
《忘月》,130cmx130cm,布面油画,2011
采访那天,我问:如果不当画家,你会做什么?
他说,“能做的事情挺多的,训狗呀,去当赛车手呀,我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多,画画这事儿不是必然的,不是非要当一个艺术家,事情走到最后,高度是统一的,方式不同,其实结果差不多。它(指艺术)不重要这事。”但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不叫工作,那就是差事了”。
《秘密》,170cm x 130cm ,布面油画,2012-2013
“画都是画给自己的”,这是张英楠慢慢得出的。他也赶过“时髦”,刚来北京不久,看了吕克·图伊曼斯的展览后,张英楠画了一批影像类的作品,灰色调、快速完成,后来觉得这不是自己内心渴望表达的,好像在说别人的话。
《静止》,170cmx130cm,布面油画,2014
张英楠回想自己一直以来关心的主题,比方说空间,“画的最多的就是空间”,慢慢地画了很多画,他明白了“艺术家的创作,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结果,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最后,他发现,“一开始画空间,我就是想表达人与人心理上的空间感。”它和童年时一个院子一家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这种小时候的自然,让张英楠保持着敏感,与现实总有点隔阂。
《遗失的永恒》,200cmx150cm,布面油画,2014
“比较喜欢的还有马奈和卡拉瓦乔,传统中有很多营养,画画这事儿不是特别潮流化的东西,它的变化其实不是那么大,很传统的绘画拿到今天来做展览也是很‘当代’的,看切入点和角度,纯粹的表现力觉得不应该是绘画研究的核心的东西。”
《开始的方向》,130cmx97cm,布面油画,2013
画展上,“有人看了我的画,担心画家会不会自杀”,张英楠觉得这样的担心的有点多余,但确实有一些无法接受的现实,“有一次找厕所,一个小区楼地下室,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明白了,做保洁、清洁工的人住着什么样的房子。作为人怎么会在那样的地方生活?但真的有一部分人在地下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社会完全被分隔开了,有的时候我就想画被遗弃的人,不能说可怜,就是很不舒服,或者说我没法接受这个事情。”
《流浪》,180cm x 230 ,布面油画 ,2015
采访的时候还是2016年,十年前刚来北京时,张英楠也困难过,“但现在想起来也挺快乐的”。一来北京就到了当时还是农村模样的宋庄,租的房子特便宜,还有一大院子,养了只狗。
张英楠喜欢北京,小时候来北京就喜欢上了这里,足够大,足够多新鲜的、好玩的,再长大一点,喜欢的摇滚乐手也都在这里。但“现在北京是又爱又恨的地方,很多东西,特别粗糙,别特没有道理,有的时候让人特别懊恼,但很多东西又透着生命力,这个地儿就这样。我非常喜欢到处乱转,北京该去的地方都差不多溜遍了,现在,不知道去哪儿了。”
《破碎的拥抱 No.2》,100cm x 80cm,布面油画 ,2014
“我朋友和他儿子,朋友在国外,在网上和我说,准备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我就想到了小时候,我和父亲关系特别差,他是一个军人,不太说话。我到北京了,有一次得病脑出血,差点就过去了,这个事件以后父子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突然一个特别僵硬的关系变得特别柔软。”
“《绝命毒师》剧里面的人物,他们本来没有父子关系,到最后也没有挑明他们之间产生了父子情感,就是那种特别微妙的那种关系。这两张画里面虽然没有画自己,但是我想通过他们的事来表达我对父子关系的情感的记忆。”
《破碎的拥抱No.1》,88cm×117cm,布面油画,2014
张应楠说,“绘画是有生命力的,我只是一个创造者。当它出现后,一部分承载着我想表达的东西,另一方面其实是它自己展现的独特的、不一样的美,这也是我喜欢绘画的一个原因。很多偶然性使它变得和计划中的不同。”
《在某处》,150cmx110cm,布面油画,2013
结束时,我问,“艺术是什么?”
张英楠说了这样一个比喻:“我觉得像喝一杯水,艺术家是柠檬,挤上就会有味道,艺术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不是必需品,但会对生活增色不少,它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美观、口感和健康,但真的不是必需品。”
编辑:陈佳
关键词:在他的画里 总有一种孤单 能击中你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