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三代人”的春运回忆
新华社福州1月22日电题:飞驰的时代列车——“三代人”的春运回忆
新华社记者颜之宏、王成
从“闷罐车”到绿皮车,再从绿皮车发展到红皮车,直到今天的高铁动车,飞驰的时代列车把急切返乡的人和家的距离一次次拉近。
K526次列车由福州客运段值乘,从福州开往南京,列车长宋洪斌1989年就进入铁路系统工作。谈起变化,他说:“福州到南京的火车,1999年的时候需要开行23个小时,现在的高铁最快只需要5个多小时,快了很多。”
宋洪斌说,现在火车上的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比如绿皮车到站要锁闭厕所,那时候还是直排式厕所,在上海这样的大站停站一个小时,旅客都不能上厕所,现在的动车都改为集便式厕所,旅客乘车更为方便了。
今年春运期间,宋洪斌还在休息期间加班担任K4186次列车长,这是一趟从福州开往四川广安的务工人员专列。他说,以前列车服务人员在春运期间人手紧张,会找很多不太专业的人员上车,现在服务人员更专业了。
60岁的江西上饶农民工王世龙在福州务工多年,没有通动车之前,从福州到上饶普速车要接近10个小时,现在有了动车,只需要两个多小时。“以前半年才回家一次,现在一般一两个月就会回去一次,方便了,票价也没高出多少。”他说。
王世龙有4个孩子,都在深圳工作,现在从深圳到上饶也通了高铁,时间从原先“T”字头列车的12个多小时,缩短到了7个多小时。他说:“虽然票价有点高,但是过年这一次,他们一起坐高铁回来,感觉家的距离更近了!”
已经见证铁路春运38个春秋的厦门火车站运转车间主任陈培伟向记者讲述道,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春运,由厦门始发的列车会用载货列车来运人。这些载货车厢俗称“闷罐车”,每节车厢仅有一个煤油灯照明,没有厕所,没有凳子,所有人都只能席地而坐,“一般到了三明或者漳平这样的大站,会招呼大家赶紧下车去站里方便一下,”曾做过春运列车长的陈培伟说,“但即使是这样,出一趟车下来,每节车厢还是会留有很重的味道。”
和其他发达地区不同,闽南地区直到1994年前后才出现带空调的“红皮车”和快速列车。“当时一到春运就会超员得非常厉害,绿皮车超员会达到80%到100%,”陈培伟说,“我们运转车间的休班人员也会被安排到站台上加岗以维持秩序,很多人只能通过扒车窗的方式上车,不然根本挤不上去。”在陈培伟这个老铁路人的眼里,彼时的春运场面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2013年上大学的李小钰老家在湖南,已经历自己大学生涯最后一个春运,她告诉记者,除大一春节通过普速列车辗转回家过一次外,剩下的三个春运都是乘坐高铁回家,“大一那年路上花了23个小时,期间还在外地住了一夜。”李小钰说,“后来三年都是坐高铁,路上只需10个小时左右,车厢里人少了,设施提升了;早上出门,傍晚就到家了,真的很方便。”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春运 绿皮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