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台湾当局诸多政策惹争议 民众频上街头
新华社台北1月22日电(记者吴济海 刘欢)22日的台北天气阴冷,但仍有以公务员、教师为主体的万余民众从岛内各地集聚台北抗议,反对台湾当局的粗暴改革和对公教群体的污名化。
这次抗议由“监督年金改革行动联盟”、台湾退休教师联盟等团体发起。他们高喊“执政无能”“毁约背信”“假改革,真斗争”“反污名,要尊严”等口号,希望将不满和愤怒传进不远处的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当天,数次更改时间、地点的全台年金改革会议终于在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内举行。为了阻止抗议群体靠近,周边早就架起了围栏和拒马,警察林立,如临大敌。
民进党去年5月上台后,迅速决定推进年金改革,称如不改革,各类年金很快就要破产。去年6月以来,当局在全台各地已举办多场年金改革会议和分区会议,但几乎每次都引发抗议甚至冲突,难达共识。
日前,台湾当局公布年金改革方案草案,包括终结优惠存款制度、调降公教年金所得替代率、延后请领年龄、调高保费或提拨费率等九大重点。
方案公布后引发各界质疑,尤其是军公教群体更为不满。一些特定媒体和绿营政客却一如既往地对公教群体进行丑化。
《联合报》社论指出,台湾需要改革、整合的年金共有十三种,目前官方挥刀砍下的,仅公务员和公立学校教师两种,能让人心服吗?这正是公教群体近期抗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当局打着“改革”的大旗,却专将箭头对准军公教,丑化其为“肥猫”,完全不提他们只是旧日政策的产物。但对于更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却避而不谈,碰都不碰。天下岂有这么便宜的改革?
22日的抗议现场,台北市一位王姓退休小学教师对记者表示,对于台湾经济发展不前,需要改革年金共体时艰,她赞成,但不能忍受被污名化。
她愤怒地说,退休公教群体年轻时选择薪酬偏低的公务员、教师职业,兢兢业业奉献半生,退休时按官方当年承诺的优惠存款制度领取补贴,如今年纪大了却被污名为“米虫”“肥猫”。一些政治势力还挑拨劳工、年轻人来反对公教群体,把他们低薪的原因引向公教群体“缴少少,领饱饱”。
对于引起争议的改革方案,《联合报》社论指出,从最近的发展看,民进党当局的决策行动日益粗暴,公教群体的反弹愈发激烈,社会的意见则更趋分歧。
年金改革不过是民进党当局诸多引发不满的政策之一。8个月以来,“一例一休”、同性结婚等议题,都引起岛内强烈批评,被舆论批评为单向思考、只瞻前不顾后所形成的政策。
其中,尤以今年1月上路的“一例一休”(每周休两天,其中一天为强制例假日,劳工不可加班,否则企业将被罚款;另一天企业付加班费,劳工可加班)为甚。有学者指出,这一制度是影响2017年台湾经济发展最大不确定因素。工商团体痛斥“一例一休”造成资方成本上升、劳工所得减少、消费者承担物价上涨的“三输”局面。
在这些争议中,民进党当局目的先行、沟通不足被各界痛批。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表示,台当局在推行重大政策时,没有一盘棋的意识,也没有配套的措施,才会造成反弹,凸显民进党当局执政能力的不足。
赖岳谦还指出,民进党当局在推行政策时,很多时候是意识形态和结论先行。以年金改革为例,虽然也举行了很多会议听取意见,但从方案看不过是走过场。最先拿传统蓝营支持者公教群体开刀,也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的特定用意。
虽然民进党当局在推进年金改革等政策时,多次声称改革成功可以更好“拼经济”,但有读者投书媒体指出:“拼经济,岂能光出一张嘴!”文章说,民进党执政当局一直以来拼的都是意识形态,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口口声声只要台湾好,问题是他们不要的都是台湾的根本与命脉,没有它们支撑,光喊爱台湾铁定好不起来,首当其冲就是经济节节衰退。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台湾 政策 公务员 教师 抗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