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吉祥如意——鸡艺术特展”在扬州博物馆开幕

3D打印大公鸡

展品。

鸡首壶。

粉彩雄鸡纹花盆。
百余展品齐亮相,扬绣、剪纸百花齐放
鸡是人类最熟悉的家禽之一,千百年来,它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古代把鸡视为吉祥之禽,汉代《神异经·东荒经》称鸡为“日中鸟”,鸡鸣日出,带来光明;《韩诗外传》中说鸡是“五德之禽”;北宋《太平御览》也有云“黄帝之时,以凤为鸡”,足见先人们对鸡的尊崇。如今,鸡已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次“吉祥如意——鸡艺术特展”中,扬州博物馆联合扬州市文物商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共推出110余件(套)展品,品类丰富、形式多样、贯穿古今。既有古代书画,徐徐清雅,扑面而来;也有魏晋青瓷、明清粉彩,韵致古朴,流光溢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有文物外,还有主题剪纸、水墨刺绣,分别由扬州工艺大师熊崇荣、陆俊俭创作而成。憨态可掬的鸡,经由大师之手,愈发栩栩如生,意趣盎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当代工艺作品中,还有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创作,这些作品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极具民俗意趣和地方特色。
文物从汉至民国,萧后墓鸡俑也将展出
作为“光明之鸟”“五德之禽”,从古至今,以鸡为造型和装饰题材的文物不胜枚举,人们把鸡的造型融入到方方面面中,如文玩小件、生活器具、陪葬明器等,均寄托了先民对吉祥如意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同时,“鸡”与“吉”谐音,“冠”又与“官”谐音,所以自古中国的传统水墨画里就不乏鸡的身影,历代善画鸡者灿若云锦,手法丰富,造型生动灵活之佳作比比皆是。
本次展览的“鸡文物”中,以器物、书画为主,年代跨度从汉代至民国,从这些文物中不仅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情趣,而更是一幕幕时代演变的序列图。
鸡首壶,顾名思义,因壶嘴塑成鸡首形状而得名,又名鸡头壶,本次共展出了从三国至隋朝的鸡首壶15件,由鸡首壶的不同形制可以看出朝代的演变。鸡首壶的烧制始于三国,多为高颈,侈口,器身矮小,扁腹,平底,鸡首无颈,鸡尾短扁,釉多为青色釉或青黄釉两种。及至南北朝、隋朝,鸡首壶多为盘口,整个壶身变得修长、挺拔,把柄显得高于壶口,鸡头昂首张口。鸡首壶的制作构思新颖巧妙,令人惊叹烧瓷工匠们的鬼斧神工。直到唐代以后,鸡首壶便逐渐消失而为执壶所取代。
备受瞩目的萧后墓中出土了不少动物俑,这其中就有鸡俑,就在本次展出之列,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手工艺技艺的精湛。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小迎介绍:“我们在萧后墓里一共清理出两件鸡俑,其中一件残损严重。因此,我们就选了另一件品相较好的鸡俑。目前,这两件鸡俑经过修复,恢复了傲视群雄、唯我独尊的神态。”
布展风格妙趣横生,3D打印一只大公鸡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在二楼书画厅的顶部,接地气的竹篾高高挂起,让人一走进展厅便仿佛置身于朴素的农家小院中。
不仅如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厅内布置了一个“鸡窝”,茅草顶、木头栅栏,一只“公鸡”飞上屋顶,而另一只“母鸡”则在窝内孵着小鸡。鸡窝内还有各类生活用具,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处处鸡(吉)香(祥)。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博物馆还推出了雕版印刷互动体验和3D打印展示等系列活动,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到现场亲自体验一把文物3D打印技术。“届时,将打印出萌萌的‘大公鸡’,让参观者在鸡年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吉祥如意 鸡艺术特展 扬州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