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空巢青年”是现象也是心态
除了备受关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词近年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与“空巢老人”的被动独居不同,“空巢青年”大多指是主动选择独居并且单身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有专家指出,“空巢青年”的产生其实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空巢青年”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该引起学者的关注、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呢?
空巢青年并非是一个伪问题
毛建国
有关“空巢青年”的概念,其实早就出来了。有声音认为,“空巢青年”只是一个伪问题,其理由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为理想而打拼的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批又一批的奋斗者中,从来都不乏孤身在城市打拼的青年。
确实,每个时代都有年轻的奋斗群像,“空巢”也是几代人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是从青年时代走过来的,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但要看到,时代已然不同,今天所讲的“空巢青年”,并不是一个虚妄存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有着这么多的“空巢青年”或者疑似“空巢青年”,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从生存状态上讲,由于陌生人社会状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得益于或受困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空巢青年”与过去相比,有着更强的孤独状态和感觉。这些“空巢青年”,大多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为了理想而在城市“漂”。由于高房价的叠加效应,导致他们的生存压力更大。当然,并不否认,有些“空巢青年”并没有想象中的悲情,有人甚至追求这种“孤单的滋味”,但必须看到,对于多数“空巢青年”来说,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艰辛。
一个有着梦想并且为梦想打拼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一个奋斗成为主流的社会是大有希望的社会。“空巢青年”的出现并非全是坏事,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个社会并非铁板一块,依然有着上升的空间,特别是大城市的存在,为年轻人提供着流通的可能。大多数“空巢青年”有着奋斗青年的印记。奋斗的人生是最美丽的,尊重奋斗也是城市最美丽的色彩。对这些“空巢青年”的态度,影响着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城市应该正视、了解“空巢青年”,为其心灵“解冻”提供最大帮助。
放眼未来,年轻人口的净流入度,将成为城市活力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在争取年轻人口特别是年轻人才上,大多数城市都自觉不自觉地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甚至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但是,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会自动拥有,也不会轻松拥有。很多“空巢青年”看起来很坚强,其实坚硬外表之下依然有着柔软。对于城市来说,更应该走近“空巢青年”的身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所盼所愿,解决他们的所痛所忧。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关怀,就有可能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空巢青年”并非是一个伪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者关注,也应该引起城市关注。诚然,“空巢老人”更多是被动选择的结果,“空巢青年”更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但这种为理想为人生的主动选择,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理解,关心与帮助吗?网上有一句话,“但愿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关心空巢青年就是关心城市未来,城市应该扮演这种角色。
别过度渲染“空巢青年”的悲情
刘建国
在常态思维下,提及“空巢”的概念,似乎总会联想到一些老人。然而,如今“空巢青年”也已经成为热词之一,这种现象确实令人颇为忧虑和不解。根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空巢青年”多,63.6%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未得到足够关注和理解。由此,“空巢青年”也被看作是“弱势群体”,其处境和遭遇令人唏嘘不已。
何谓“空巢青年”?主要是指那些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现实中,该类型的人群其实并不少见,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繁华都市下的生存压力让人倍感艰辛。在有关“空巢青年”的叙事里,越是在拥挤不堪的都市中,则越是存在创业的挣扎和崎岖,这个群体无可避免地被他们自己以及舆论染上悲情。然而,对于这个群体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无中生有”,只是一种矫情的表述,缺乏客观的心态评价,这表现出片面的认知和理解。
再多的悲情,只是一种非理智情绪的表达。其实,仔细想想,谁不曾经是所谓的“空巢青年”呢?笔者如今已近中年,在二三十岁时,也曾经独处异乡,为了生活而拼搏和努力。然而,这难道就是“空巢青年”吗?每个人都会在年轻时面临挫折和坎坷,这正是人生的经历阶段,更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将这个年轻的群体打上“空巢青年”的烙印呢?“漂”在异乡,即便是缺乏感情的慰藉,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应该是拼搏奋斗的励志榜样,没有必要活在“空巢青年”的悲情之中。
“空巢青年”并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心态。此种心态的滋生,更多的与青年自我定位和认知有关,故意贬低自我,充斥着一种浮躁的心态。如今,一些青年更多的向往成功,然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放眼无数功成名就者,他们也曾经经历过磨难和挫折,他们曾经不也是“空巢青年”吗?厚积才能薄发,“空巢青年”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然,缺乏应有的沉着和稳重,更表现出了其内心对生活的愤懑和自嘲。假如,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成为一个群体的心态,不仅不会走向成功,反而会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的阻力和障碍。
每个人都在奋斗,“空巢”不是一些青年人的象征和符号,只要秉持拼搏进取的心态,生活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鸡汤式的励志,虽然并不能成为左右命运的砝码,但与吐槽抱怨相比,无疑可以远离“空巢青年”的悲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空巢青年 城市 心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