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读《画禅室随笔》:董其昌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是一本有趣的书,恰如董其昌其人,自成一格,又不离大道。无论品字、论画、记游、记事、评诗、话禅,无不于古意盎然中见当下主张,处处彰显董氏自成一家的艺术思想与人格。
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本身,而在艺术的再创造。于是,大家董其昌在为后人留下无数经典书画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论述书画的文字。如今,我们读《画禅室随笔》,其所能给予我们的启发,不仅在书画,或也在我们的生活与人生。
董其昌《山雨欲来》立轴
一代宗师
《画禅室随笔》,顾名思义,是与书画有关,也与禅有关的一本著作。其最后作为结束的一篇,便名为“禅悦”,董其昌字字珠玑,记载了自己与憨山大师的交往,对于佛经的理解,对于公案的体察,对于儒佛的会通以及对于禅法的实践。此篇通篇禅语切切,读罢不禁感慨,其人对经典通达无碍,人品清雅如月,无怪乎其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同时也不禁感慨,中国古人的为学,皆是于真切问答中求真修实悟,鲜少索隐行怪和卖弄才学的行径,都是于人生大事上彻悟无遗,而后于领悟处步步求证,绝不放过,这才终于铸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而这伟大的文明,又是如此和善、如此自觉、如此静默、如此平实、如此简易、如此朴素的中国的道的华章。
《明史》评价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这段评语可谓贴切。诚然,一个人若是真通禅理而非故作高明,则其性格必日显和易,其言语若要变成充满功利的俗语,反倒是一件难事。
大家董其昌,会通儒佛,因而人品达真俊雅。其“书画妙天下”已成定论,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论字则“以奇为正”“结字得势”、主张临帖会其“精神流露处”,论画则有“禅分南北,画亦分南北”的南北宗理论,论文则有“文家要养精神”的妙论,说禅则有“离妄无真,真该妄末,妄徹真原,斩头觅活,无有是处”的真言,以下分而述之。
董其昌行书白居易《咏所乐》立轴,其书法特征“生秀淡雅”之态尽显。
字应该怎么写?
首先来看《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自述的一段苦练书法的经历: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傅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严和尚,一经沩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乎?”
这段话,寥寥数语,但有几个有趣的故事在里头。
董其昌说,他十七岁参加郡试,本因文采出众当列第一,却因字写得丑而被主考官嫌弃,把比他字写得好的堂弟列在第一,董其昌因此开始发愤临贴。先临颜真卿《多宝塔》,再改学虞世南,学着学着,董其昌就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改学王羲之《黄庭经》、钟繇《宣示表》等魏晋名帖,这样学了三年,又自以为了不起,从此不把同朝前辈文征明和祝允明放在眼里。直到后来到了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见到历代名家真迹,又在南京见到王羲之的《官奴帖》,这才醒悟到自己实在是狂妄得可笑,于是惭愧不已。
明 曾鲸《董其昌》画像
董其昌举了一个禅宗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惭愧。
唐朝的香严智闲禅师,师从百丈怀海,他十分聪明,但参禅不得,于是在百丈圆寂后去拜访沩山灵佑禅师。沩山灵佑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严智闲一片茫然,根本答不上来。回去后,香严智闲寻遍经书一一查对,可无论如何都无法贴切回答沩山灵佑的问题。于是他意兴阑珊,感叹于文字中求索,终是“画饼不可充饥”。之后,他数次请求沩山灵佑为他道破,可沩山灵佑说:“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我说破又有什么用,你若自己不悟,我又如何能为你说破?
于是,香严智闲禅师把平日所读经书烧了个精光,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我再也不学佛法,只做个做饭吃饭的僧人罢,免得劳累心神。泣别沩山灵佑,在一处山中隐居了起来。
一日,智闲禅师照常挖地除草,把地里一片瓦块捡起,随手抛出,无意间打在了一棵竹子上,发出“啪”的一声响,忽然,他只觉心中洒洒,如在虚空。因此大悟,作了一首《击竹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后来沩山灵佑听说此偈,说:“此子彻也。”
真正的道,不是文字能表达,也不是思虑能到达,文字是假立,思虑是分别,都不是真说,苦守于此则永远没悟处。唯有身心彻底放下,方始会得惺然无念的念念自在。
董其昌举这个例子,是在他写《画禅室随笔》时的回忆,并说自己也愿意学习香严智闲,把笔都烧掉,专心替古人研墨。然而,彼时的他,当早已领会书法艺术的“真诀”,此在他书中文字里,已展露无遗。
例如本卷中论书法之语:“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又例如:“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再例如:“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音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手讥评,以致身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章,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总之,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这些言论,都抛开书法外在的形象,而讲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读古人书,当会古人真意,并且“得意忘言”,不应于字词细节和人物故事上探究不休。《画禅室随笔》不仅是董其昌一家言,而实更是众多古人的“一家言”。
董其昌水墨《山水》
作画与文章
《画禅室随笔》卷二讲画画,卷三论文章。
画画应该怎么画呢?董其昌开宗明义:
“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卾,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
中国诗书画同源,皆是从圣人之心中流出而为众人之心服务的,期其达者同游而已,若是为了诗书画的事情而苦恼自役,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扰,无关真正的风雅之道。
接着来看董其昌谈论怎么写文章,其精彩处读来知觉一如当头棒喝。
“凡作文,原是虚架子,如棚中傀儡,抽牵由人,非一定死煞真有一篇文字。”
“东坡水月之喻,盖自《肇论》得之,所谓不迁义也。文人冥搜内典,往往如凿空,不知乃沙门辈家常饭耳。大藏教若演之,有许大文字。”
“作文要得解悟。时文不在学,只在悟。平日须体认一番,才有妙悟。”
“多少伶俐汉,只被那卑琐局曲情态耽搁一生。若要做个出头人,直须放开此心,令之至虚,若天空,若海阔。又令之极乐,若曾点游春,若茂叔观莲。洒洒落落,一切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绝不挂念。到大有入处,便是担当宇宙的人。何论雕虫末技!”
总之,文章之道,文而成章,是真心流露、真气呵成,又岂在字词编排和营营绕绕的词章之学、舞文弄墨?
董其昌《云山古寺图》
禅是怎么回事?
《画禅室随笔》既名“画禅室”,意在画中之禅和禅中的画,因此禅理便不能不谈。《画禅室随笔》留在最后的文字,便是“禅悦”。故且摘其首句,来听董其昌解禅。
“《华严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达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方。’李长者释之曰:‘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当念即永嘉所云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不与众缘作对。名为一念相应,惟此一念,前后际断。”
意思是说,当前心中一念,应该了了自知,因为这便是禅的用功处。心之所现,无论过往现在将来,无论是非对错美丑爱憎,均体现在当前一念。当前的一念是什么,我人便相应是什么样的人,因此当前的一念不知不修,更知什么、修什么呢?
而更重要的是,当前一念,若说其有,无有是处,无可捉摸,毕竟生灭,若说其无,却又如滔滔江水不断呈现。念念来去如浮云,无论是念色身、念荣辱、念功利还是念爱憎,都是因缘聚合,如水泡虚出没,如梦幻空花,其虽言有,但本非我有,无需执著——如此则湛然空寂。
禅者了知这一实相,从而能够渐渐做到不再相信自己,因此君子爱人,同体大悲。这便是董其昌所谓“灵知之自性”“不与众缘作对”的无言的“一念”,是僧璨大师所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亦是永嘉大师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的代表作,除了无数精彩的书画作品,董其昌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本小小的文字集。然而,文字有限,义理无限,一如我国为数众多的伟大的古人,董其昌为我们留下的,不在其书画作品,也不在其书籍,而或更在其作品和文字之外的悠悠古人心。
编辑:陈佳
关键词:读《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 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