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被艺术改造的山村
整个村庄就是一座美术馆,每家都是展览厅——这里是石节子村,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因艺术的介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石节子美术馆开馆当天,靳勒向村民介绍美术馆概况。资料图
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人靳勒被村民公选为村长,次年夏天,石节子艺术馆正式开馆。自此,一个山村被艺术改变。
近日,记者走进石节子村,来感受这座与艺术关联的村庄……
整个村庄是一座艺术馆,每家都是艺术分馆
出秦安县城向北,辗转间,石节子村进入视野。远远望去,各式各样的雕塑散落在村庄的角角落落,把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艺术馆。村口的崖壁上歪歪扭扭的“石节子美术馆”五个大字,十分拙朴。这是村民们用翻地的铁锨抠出的。大字下面是用桃木枝扎出的英文名。
腊月的早晨,村里的雕塑比人多。一进石节子村,首先看到的必定是村长靳勒的脸:没有头发、眼球外鼓、鼻孔大张、眉骨突出,这张脸嫁接在鱼的身体上,鱼鳍被换成双臂,紧紧贴在身体两侧。当问起这座雕塑的含义时,副村长李保元一挥手说:“就是年年有余嘛!”
《鱼人》靳勒作
进入村庄,用石头雕成的将军头像伫立在山头凝视着远方;用玻璃钢雕成的热冬果雕塑安静地站在村子中央;怕老人和孩子难为情,两尊真人大小的裸体塑像淹没在荒草丛中……
石节子村是秦安县最落后的村庄之一,全村只有13户人家,依山势而居,几乎家家都是一个样式:两间厢房加一个牲口棚围起不足15平方米的院子,院落里堆放着各种农具。
然而,每家又是各具特色的艺术分馆:靳海禄家是海禄馆、靳茂林家是茂林馆、靳女女家是女女馆……在这13个分馆中,每家堂屋墙上挂满了村民与艺术家的合影、各类油画以及村民奔赴各地参加艺术展的留影;地上、炕头上堆放着村民自制的艺术品,王娇女做的艺术品《小生意》,孙尕成做的《孙家相簿》等,都是村民与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热冬果》靳勒作
保险箱,就是城里人家也未必有。但石节子村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保险箱。这是2015年5月,由石节子美术馆与北京艺术组织“造空间”联合开展的一项名为“一起飞——石节子艺术实践”艺术计划。计划中,由靳勒的母亲何蠢蠢抓阄,将村民与艺术家结成对子,以一年为期,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艺术家为村里每户赠送保险箱是“一起飞”项目中的一个艺术计划,最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开箱验货”,看看这个贫困地区的人们在里面放了什么。
叶调调家的保险箱里放着她的病历、医院发票、拍的片子……这也是她与北京艺术家吴高钟共同完成的艺术品《重量》。叶调调告诉记者,吴高钟与她结成合作伙伴的当日,便发现她手指关节已严重变形,风湿病非常严重,“人都这样了,还搞什么艺术!”吴高钟脱口而出。随后,这位艺术家订好火车票,食宿及医药费全包,带着叶调调穿梭在北京各大医院里。“如果不是吴老师,恐怕我现在已经瘫到床上了。”叶调调感激地说到。
艺术让村民走出村庄,也让更多人走进石节子
石节子闭塞,村里很多人最远只去过县城,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小村庄里,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石节子人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让生活在这里的我的兄弟姐妹们长长见识。”靳勒说。
副村长李保元是村里很有见识的人,他坚信,艺术不但是能赚钱的好东西,而且能让村里人不用花钱就出去旅游。“我已经跟着靳老师去过北京、上海、西安和德国了!”这些经历使得这个平日里在县城跑车的汉子坚定了搞艺术的决心。
2016年11月,李保元带着他和艺术家秦刚共同完成的作品《老农具》赴北京民生美术馆参展。展出结束后,李保元被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并上台讲话。这次讲话让李保元找足了存在感,并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自豪。“咱农民也能在台上讲话,这辈子我想都不敢想!”李保元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地说:“这让咱觉得农民也很有尊严!”
2008年,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孙尕成在靳勒的带领下,来到北京798艺术区参加美术展,回村后,几乎全村人围着老孙问感受,孙尕成一边点头,一边连声说着“好!好!好!”
2007年,靳勒借一次艺术活动机会,带着4个村民免费去了趟德国。在美术馆参观时,天空突下大雨,68岁的靳女女望着窗外的雨水出神,德国记者问他:“你为什么看下雨?”他回答:“我的家乡半年没下过一滴雨了。”记者又问:“那你觉得艺术和雨水哪个重要?”他回答:“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里,去过德国的4个人成了方圆几里的大红人。他们向村民讲述坐飞机的感觉:“走时候一扬,落地时平稳”。他们一连说了好几天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他们向往德国农民的生活,他们感叹自己的生活和国外农民的生活差距太大,他们羡慕国外农民家的二层楼和小汽车,羡慕他们用机器干农活。
李保元家的墙上,挂着一幅他在卡塞尔威廉宫观看油画的照片,“人家就把这一幅送给我了!”他很是得意地说着。这油画和周围的年画挂在一起,交织着石节子村不同的精神景象。
石节子已名声在外,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周周都有从全国各地奔赴这里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及大中专院校的艺术生,前来交流艺术、感受艺术,这让原来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原来村里一年到头没外人来,现在一年下来也能来300—400人”。”靳勒的父亲靳海禄感叹道。
艺术改变了村庄,也让村民自信起来
每当太阳落山,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各自回到家里,舍不得点灯,却几乎家家开着电视机。现在,村里的老人都看《新闻联播》。
2008年春节前,在靳勒的邀请下,我国著名艺术家赵伴狄先生带着自己的艺术团队来到石节子,为村民们奉上了“小山村春节联欢晚会”。
这台晚会成了全村人的喜事,村民们的叫好声让现场气氛空前热烈,这场现代歌舞表演让看惯了社火的村民大饱眼福。
今年是靳勒当村长的第9个年头,他一直认为,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加入到建设都市的大潮中,他们为城里人盖房、修路、当保安,全心全意地为城市建设挥汗如雨,可他们总是有种自卑的心理。“我带着他们走出去,也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就是想让村民们改变这种心态,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靳勒说。
2013年,在德国使馆基金的资助下,李保元家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公共澡堂,跑一天车回去,他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洗个热水澡,这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2016年,石节子村的第一家小卖部在靳勒家院里开业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沿着山路去邻村买东西。靳海禄成了这里的主人,作为全村最有文化的老人,他每天站在柜台后热情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意,身后的旧木架上面摆放着洗洁精、牙膏、洗衣粉、矿泉水等商品。“开业第一天,进的1000多块钱的货几乎全部卖完了。”靳海禄笑得合不拢嘴。
在李保元眼里,只要美术馆办起来,村子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好。“村子里的人走了,外面的人再进来嘛!”李保元说。
在靳勒看来,艺术为村庄带来的变化已经发生。“以前大家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之后,来的人多了,交流也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
石节子穷,石节子缺水,2014年以前,村民只能下山挑水吃,水是咸的,几乎人人喝得牙齿黑红,牙床发紫。2016年,石节子大旱,“几十天不下雨,桃子干得跟核桃一样,卖桃子的钱还不够买化肥。”坐在满墙裂缝的土屋里,王娇女用黑得发亮的袖子揩了揩嘴说道。
怎样让村庄和艺术结合起来?怎样把艺术转化成经济效益,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靳勒心里一直思考的问题。2015年8月,靳勒组织村民用木棒和铁丝做芯,把和了村民的衣物、毛发的泥糊在外面,做了300个“泥棒子”,送到银川当代美术馆参展。参与制作的农民,获得每根50元的报酬。提起这事,靳女女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做了30根,挣了1500块钱!”这是他们家当年最大的收入。
“下一步,要让村民们在物质方面脱贫!”这是靳勒对石节子的新打算。他心里盘算着,如何把村民种的花椒、桃子及自制工艺品卖出去,以实现石节子村整体脱贫。
靳勒依然忙碌着,他不知道明天的石节子会变成什么样,但他希望艺术和村庄能够擦出火花,更希望他热爱的艺术能为他同样热爱的这片土地带来些什么……
编辑:陈佳
关键词:被艺术 改造 山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