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平常”涵养“厚重”
“非常”的人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即便是凡夫俗子,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厚重”人生,应当是可以做到的。
厚重的,往往都是从平常中提取的。厚重源自平常的日积月累。涵养“厚重”人生,需要恪守一份“平常”之心。人生拥有了平常心,就会胜不骄横,败不气馁;置身高峡而不晕眩,沉于峡谷而不形秽;得意时不喜,失意时不悲,笑看窗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无论是官场还是演艺场,一会儿就会升腾起一颗新星;也无论是商场还是竞技场,一会儿就能诞生一个成功者。面对这些,对于一个缺乏平常心的人,就会烦躁不安、按捺不住,就会心潮膨湃、急于求成。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或举止荒诞不经,或观点耸人听闻,或做事标新立异。确实,这样倒也能够引起旁人的注目,但往往只能是短暂的一瞬,且这瞬间带给旁观者一种什么样的感观,当事者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就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则谜语所言:“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样的人生,“厚重”肯定谈不上,“浅薄”倒是绰绰有余的。
“平常”之于人生十分可贵。可贵就可贵在偶尔“平”一下,在一两件事情上“平”一下容易,一辈子都“平”着、在所有事情上都“平”着则实非易事。保持“平常”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修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私念物欲作不停歇的斗争。只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彻底斗败了私念物欲,才能让“平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站稳脚跟。如此,虽然不一定能让人生出彩,却能沉淀出人生的包浆,于精神世界有所拓展、于世道人心有所补益、于价值构建有所建树,说话就会让人喜欢、做事就会让人感动、做人就会让人想念,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平常,不是甘于平庸。平常与进取是相伴相生的。同为师者,把平庸当平常的,少不了要误人子弟;寓平常于进取的,却会收获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教师是这样,医生、工人、农民、战士……也同此理。平庸者与进取者最大的区别,前者身安心不安,后者身安心更安;前者做事图回报、做人求安逸;后者做事顺事理、做人讲人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心。进入这样的人生境界,可能是前者所追求的,但却永远达不到;可能是后者所未曾想的,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为人生添了包浆的温润,增了厚重的执着。
“平常”之心于常人很重要,于非常之人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一个人不论处于什么职位,都要把自己看着平常人,乐于和平常人同甘共苦、休戚相关,愿意投身那些不起眼的却受平常人欢迎、称道的平常事,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路经,才能把不平常的人生价值创造出来。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都是这样的楷模。他们一以贯之秉持为人民服务宗旨,身体力行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试想,如果想做的不是平常人而是“孤家寡人”之类的人,想干的不是平常事而是“射日补天”之类的事,愿吃的不是平常饭而是“宫廷玉膳”之类的饭,其眼必惑,其心必乱,那么谁还有心思去思改革、干发展、谋民利。
恪守平常,恪守的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对事业的倾心,一份对他人的谦逊。因为热爱,因为痴心,因为谦逊,才会清心寡欲,将个人的欲望、荣辱、恩怨踩在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在平常之中将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将工作落实得有声有包,将他人关爱得有方有圆,沉浸出人生的包浆,涵养出人生的厚重,让人生犹如融入水中的盐,虽然无形却颇有味道,令所有尝过之人都产生回味无穷之感。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协研究室)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平常 人生 厚重 涵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