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感悟“春节”蕴藏的文化力量
相比起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如今年轻人的思维记忆里,东方的春节更多是吃吃喝喝串串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节日,要是一味地去责怪年轻人不懂事也不公平,看看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对于西方节日的介绍推崇,再看看社会大众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遗忘,传统节日的没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个非常令人心痛的问题。我们谈文化自信,必须要借助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最佳载体,而“春节”又是这诸多节日中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可谓尽藏其中。
资料图 来自网络 秦淮河灯会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春节并不是汉族独有的节日,在中国境内至少有 38个少数民族都将春节列为重要节日,例如满族、蒙古族、羌族、京族等等。而在国外,海外华人更是一直把春节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巩固后代民族认同感的瑰宝。所以在春节里,国内的中华儿女,国外的海外同胞,也许语言不通、血脉不同,但是欢乐的氛围却已将所有人融合在了一起。何况还有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至今仍沿用着他们作为中华藩国时的“春节”传统。中华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至少“春节”的存在,还能让我们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和荣耀,这样的民族自豪感所带来的文化自信,是任何其他载体的宣扬所望尘莫及的。
春节是万千家庭的脐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幸福,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幸福,和整个国家的欣欣向荣。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家庭的节日。在腊月里,全家人一起动手准备新年的吃食;在祭祖的日子里,全家人一起缅怀先祖认同血脉;在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围坐桌旁吃“团圆饭”,“守岁”迎接新年到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风俗,都成为了凝结家庭感情的平台。而中华民族又习惯于将“国”与“家”的概念融合,所谓“四海皆一家”,家为小国,国为大家。新年之中,家与家之间的拜年祝福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并将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上升到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即对“大家”繁荣昌盛的追求。
春节是民族信仰的寄托。“祭祀”是“春节”绕不开的风俗,也是最为重要的风俗,与当今世人逢春节便烧香拜佛的“祭祀”不同,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是另一番情景:“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只有“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金木水火土”、“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这五者享有“祭祀”的权利。透过这五者,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祖先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古圣先贤的仰慕与推崇,这也才是中华民族的高尚信仰。
春节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春节”就是如此而来,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再一代代传承延续,饱含着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智慧,也蕴藏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因此,推崇春节,实质就是在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而淡漠春节,实质就在有意淘汰中国传统文化。当我们忽视了“春节”、淡忘了“春节”,我们又有何资格再去谈文化自信呢?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春节 文化 力量 中国 传统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