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古代新疆人赋予多元文化的鸡文物
千年的记忆,从新的一年开始更新、轮回,古老的春节文化,就是这样延续、传承至今。鸡年到了,当我走进新疆博物馆,静静地欣赏“西域文明之光”展厅中有关鸡的文物,好像穿越了历史长河,看到中国传统汉文化在古代新疆的传播,还有多元文化的融合。

生肖鸡俑与多民族
新疆博物馆大厅展柜里,有一组四尊十二生肖俑,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睛:兔俑、羊俑、猪俑和鸡俑。这些用土或陶制作出来的塑像,造型是人的身体、文臣形象,头部是兔、羊、猪和鸡,仿佛四位谦谦君子,正向人们拱手行礼。
这组唐代时期的十二生肖俑,是20世纪70年代从吐鲁番市境内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土的,好像一道风景线,只要走进博物馆的人,就会被它奇怪的造型所吸引,充满了好奇。
记得三年前,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时,欣赏到了一组完整的十二生肖俑,其相貌、服装、体态甚至大小形状,和这四尊生肖俑十分相像。将这两组一对比,我便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推想,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十二生肖,唐代时期曾在中原地区盛兴,并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成为西域先民们一种生活习俗或精神信仰寄托。
鸡年话鸡,让我们重点关注那尊鸡俑吧,或许从它身上,可以找到这一推想的印证。
中国古代有人提出,鸡有“五德”。即头戴冠为“文”,腿上有距为“武”,面对敌人敢斗叫“勇”,有了食能分享叫“仁”,每天太阳日出时的啼叫、守时而不失叫“信”。人们把鸡奉若神明,安排进十二生肖之中,主要是与“吉祥”的“吉”字谐音。后来,又把鸡的形象,制成陶俑,缝成锦袍,是企盼“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再看这尊鸡俑,身穿宽袖、右衽服装,显然是中原地区汉人的一种服饰。望着它,让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当年的吐鲁番?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安尼瓦尔·哈斯木和同事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共同写的《维吾尔十二生肖文化源流考》一文,我读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的诸多疑惑自然被解开。文中写道:“中国十二生肖文化覆盖面很广,不仅流传于我国汉民间,而且也较广泛地流行于各少数民族间。”“虽说对于新疆古代先民早期生肖文化的起源,目前受资料所限,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但依据新疆境内出土的佉卢文书,可大致认为,公元3世纪中期至4世纪中期,十二生肖纪年法已传入西域。”
安尼瓦尔·哈斯木仔细研究了我国相关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提出早在殷商时期,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并非常熟悉牛、羊、马、狗等动物的突厥人,就开始吸收并使用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了。后来漠北时期的回鹘人,因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也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其计算日历和日子的方式,和十二生肖纪年法几乎完全一样,随着高昌回鹘汗国与喀喇汗王朝的建立,突厥人普遍都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再后来,以回鹘人为先民之一的维吾尔族人延续了它。
直到今天,维吾尔族民间仍有斗鸡的习俗。记得五年前的冬天,我曾在南疆洛浦县纳瓦乡观看过一次维吾尔族民间斗鸡活动。那天,在一个平日清静的晒物场上,围满了维吾尔族男人,一阵阵欢呼声中,两只健壮的公鸡,斗来斗去。一只公鸡赢了,人们又吆喝它和另一只公鸡斗。“加油、加油”“巴郎子,好样的,再来一次”,人们的鼓动声、呼叫声此起彼伏。最后,那只公鸡“咯咯咯”叫着高昂着头,赢得了最后的冠军。至今,那场斗鸡活动热闹、激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让我再次回味着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在斗鸡中,寻找的不只是哪只鸡是赢了,或输了,而是一种强壮和勇敢的精神,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鸡身上“五德”中的“武”和“勇”吧。
“其实,不光是维吾尔族,新疆还有很多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都和十二生肖文化有联系。比如,哈萨克族人根据白天和黑夜的循环、月亮圆缺以及一年四季的交替等自然规律制定出历法,和维吾尔族一样,把一年分为12个月,3个月为一个季,哈萨克语为"托克散",还有兽带历法等。柯尔克孜族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还积累了许多的天文知识,用在了现实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当中。”安尼瓦尔·哈斯木通过对新疆出土的佉卢文、汉文和回鹘文文献及传世的《突厥语大词典》所反映的生肖文化内容的研究,还发现这些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关于十二生肖文化的来源传说中,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他们使用十二生肖的排列,不但基本相同,而且与中原地区也基本相同,这就说明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已经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影响。
“不同民族流传和使用的十二生肖纪年法,虽说有不少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可以认为源于一脉。”安尼瓦尔·哈斯木的这个观点,使我感到有些惊讶与兴奋。当我平复了激动的心境,再仔细欣赏这尊漂亮的鸡俑时,似乎更加真实地看到,眼前不只是一尊鸡俑,还有中原汉文化与西域绿洲文化的交融,与草原文化的交融,这都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新疆多民族生活习俗中,千年之中,浑然不觉。
欣赏完鸡俑,我来到另一个展柜,欣赏另一件与鸡有关的文物——鸡鸣枕。
这个鸡鸣枕是在尼雅遗址出土,颜色鲜艳,做工精细,形状像个巨大的饺子,两端翘起,一边是栩栩如生的鸡头,一边是鸡尾,中间宽厚凹陷,若是人的头枕在中间,这正是人们常说的“高枕无忧”。最有意思的是,鸡鸣枕上面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汉字,配有祥云、瑞草图案,这种典型的传统文化图案和文字,让我很快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原地区汉文化,曾经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王国落了根。
关于枕头的来历,史料有这样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某一天,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到了三更时分犯困,身旁的书童请他上床休息,床上有几本木匣式兵书,书童就将其平摆在床的一头。曹操太困,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而且睡得很香。书童见此情景,根据木匣的形状,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物件,呈给曹操垫在头下,曹操问此物何名,书童只答垫头之卧具,曹操便将此种物件取名为枕头。
在我看来,古老的先民们,早就知道睡觉时,在头底下放只枕头,这样睡着舒服。诸多的新疆考古资料也在证明,原始人类,起初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当枕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讲究用竹枕了,之后,古代先民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药枕”。后来,我国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小孩子枕在鸡鸣枕上能变得乖巧、聪明,而成人枕鸡鸣枕有着期盼如意、吉祥、光明的寓意。渐渐地,虽说没有明文规定,实质上,鸡鸣枕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么,从尼雅遗址出土的这件鸡鸣枕的主人是谁呢?八年前,我曾去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考察,同行的新疆文物局专家们给我介绍这处遗址时,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出土文物,都是和鸡鸣枕一起发掘出土的,比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锦、带“王”的陶罐等。他们告诉我,年代的久远和史料的不全,使他们难以将这些文物说得十分精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汉代时期,中原王朝有着对西域的统治与管理。而这只精美鸡鸣枕的主人,绝非一般人,是精绝国王,还是贵族?不太好说准确,但应当是一位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尼雅人。
在我看来,不管他是谁,属于什么族群,但他对汉文化的崇尚、传承和信仰,早已融进了思想精神里,居于尼雅一隅,与今生来世长存。而这种对鸡鸣枕的喜欢与崇尚,我在新疆诸多的考古发掘中都曾经真实地看到过。比如营盘墓地、山普拉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墓葬等,新疆考古人员也同样发掘出了几只鸡鸣枕。当我从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展柜一一欣赏后,发现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一直到唐代,那些枕头虽说材质、形状不一、数量也不少,但都赶不上鸡鸣枕的漂亮,样式独特、材质讲究,做工精细。
这么精美的鸡鸣枕,同样在位于吐鲁番市境内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过一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晋至唐代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主要葬着汉人,还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多个族群的居民。同尼雅遗址出土的那件鸡鸣枕一样,这只精美的鸡鸣枕因年代的久远和历史资料的不全,考古专家不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主人身份,是达官贵人、族群首领还是富商?但可以肯定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与管理,还有大批中原地区汉人向西域的迁移,将很多中原汉文化带到了这里,对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汉人、车师、突厥、匈奴、高车等各个族群的先民,都受到过较大的思想影响,鸡鸣枕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这还要感谢曾经生活在吐鲁番盆地各族群的先民,要不是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汉文化,不分你我,自然而然地接纳、吸收,或许中国传统鸡文化不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如同吐鲁番的维吾尔族民间至今仍保留着斗鸡的传统一样,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
鸡,带给西域古老先民们的美好寓意与祝福,不知不觉,渗透到了各个族群。特别是那些喜欢用鸡鸣枕的达官贵人、族群首领或富商们,生前死后,不离不弃,相依相伴,期盼如意、吉祥、光明,期盼子孙繁衍和生命延续。但愿这样的期待、这样的祝愿,继续伴随今天我们新疆的各民族,伴随每个人,度过新的一年。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十二生肖鸡俑。(张迎春)
编辑:薛鑫
关键词:古代新疆人 鸡文物 春节文化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