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丁远: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怎样生存得更好

2017年02月10日 08:48 | 作者:丁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到美的收购库卡,再到万达收购传奇影业,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热情高涨,并购已经成为中企扩张壮大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在看到光环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失败的案例。企业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在助力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会遇到文化差异、管理差异,需要应对法律、监管和人才等各种问题。

有统计表明,超过60%的企业并购并不成功,某些案例甚至可以算是惨败。

全球化大趋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企业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大胆迈开步伐“走出去”?国际并购中文化与管理差异诸多,中国企业该如何完成并购,实现转型升级的愿景?

中企“走出去”的优势和挑战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1617亿美元,对外投资额已经超过利用外资额,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国。

当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会得到来自国内的丰富资源,主要包括两方面:政策方面的鼓励和国家战略支持。

不过企业收购是一把双刃剑,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常面临着四大挑战:

挑战一,过于激进。相对而言,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往往都比较激进,企业本身会承担过多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收购心态存在问题,导致风险过高。

挑战二,过度包装风险。为了在国内拿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往往过度包装,会将中国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等过度植入企业内涵以期获得支持,此举同样加剧了中国企业赴海外发展的风险值。

挑战三,歧视和质疑。无论何种性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都经常会面临合法性方面的质疑———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去做收购,或者说,一个低端企业去收购一家高端企业,势必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歧视和质疑,这种先天性不足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对外收购过程。

挑战四,被过度解读的“威胁”论。中国企业“走出去”常常会被解读为多种层次上的中国威胁论。

比如三一重工在美投资项目时面临国家安全方面的质疑,导致其酒店项目都不得不被撤销,原因是离美国当地的军事基地比较近;另外也有一部分质疑来自外国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外国担心收购会削弱其产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其核心利益。

“全球化”是方法而非目的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目的与西方企业全球化完全不同。像欧莱雅这样的企业,本身已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它从法国化妆品市场向全球扩张是为了挖掘更大的市场。

而中国企业往往与之相反。在我们研究的众多案例中,发现80%的企业“走出去”是为了获取资源、提升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首先,要找到适合企业本身的资源和能力。资源和能力分有形和无形两种,它可以是某一样产品,也可以是某一项技术或者某一个品牌,比如去新西兰收购奶制品,去法国收购红酒这些产品都是有形的,可被直接引进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无形资源比如去德国收购一项技术,结合企业现有能力进行匹配,目的是将这一资源在中国放量,创造出具体的价值。

第二,将资源进行落地孵化。将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应用到中国市场,这一阶段涉及大量的沟通、交流、磨合和利益分配问题,这一步成为很多企业跨不过去的坎。

第三,将升级换代的企业进行全球复制,将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走到这一步,才能实现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宏愿。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三个阶段来进行划分,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只有少数企业走到了第二阶段。

为什么会有一些中国企业倒在海外并购的路上,分析个中因由之后我们发现,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立场和心态——有些企业掌门人把全球化作为最终目标,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记住,“全球化”是实现公司战略的一种方法,而绝非目的。如果发现“全球化”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时,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这一步。中国企业家需要耐心等待时机,把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嫁接得当,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丁远 走出国门 中国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