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艺考创新让考生手足无措 媒体建议应预告或提醒
艺考“变脸”不应让考生手足无措
袁野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 “中国画一”科目的古诗文考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该试题要求考生在领悟诗意的基础上作画。如此不同以往的“惊人之举”,让措手不及的考生叫苦不迭。(《北京日报》2月21日)
对于美院此举,无论是业内还是社会上都是一片喝彩之声,不仅将其视为对美术教育方式纠偏的第一步,是亡羊补牢、正本清源之举,甚至将其上升到了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重拾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的高度。对这些,笔者是完全赞同的,而且认为应该将纠偏继续下去。但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初衷,还有需要改进之处。
笔者注意到,各类媒体都报道了考生们对新题型“傻眼”“一脸郁闷”,可见猝不及防者绝不在少数。连专业的培训机构都是在考后才临时加开“补习诗词”的课程,以防即将到来的中央美术学院的考试也“画风突变”。这一方面证明美院考试的保密工作的确卓有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题型创新的确对考生冲击不小。
每年高考前至少3个月,官方都会发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说可能的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以便考生们提前准备。而根据美院的《招生简章》以及考生们的反应来看,此次题型创新没有事前说明。
不只国画,本次考试西洋绘画也“不按套路”,一改往年画人物的“传统”而改考风景画,同样令考生出乎意料。“画什么”毕竟还是考试内容范畴,而国画的创新则在“怎么画”,也就是考查方式的变动,这恐怕更让考生手足无措。
当然,新题型依然是“命题创作”,古诗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考题中;而且平心而论,《寻南溪常道士》文意浅白、意象明确,难度也并未超出普通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目的水平。但是,一来考生在考场上精神高度紧张,在有限时间内揣摩诗意、确定主题存在难度,有考生就直言“考场里头脑发蒙,与对方游玩山水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二来要想另辟蹊径、不落俗套地表现诗意本就不易,在宋代“踏花归去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尚且被传为佳话,更何况在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失的当代。也难怪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张谷旻都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题目的确较难。”
因此,如果再有这样的题型创新,提前有所预告或提醒更为稳妥。既然在考查之外,还要“发出一种信号,让考生不要忽略传统文化的积累”,这种信号自然越早发出越好。更重要的是,如若考查方式变化不定、考生无所依凭,那么明年是否又会变化、又有创新,谁也无法保证,这也许并不利于更好地选拔人才。
编辑:梁霄
关键词:艺考 创新 考生 提醒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