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传统文化传承这道考题如何解?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珍珠洒落在广阔大地上,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一道必答的考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进闽西山区县连城,深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基层干部、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如何破题。
考题一:守住“形”与“神”才是守住传统文化
“形神兼备”是传统文化保护中必须守住的底线。在人口只有33万的连城,既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历经800多年风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条底线如何守住?
在“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金坤看来,有形无神、有神无形都不是连史纸的本来,而守住本来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
一张薄薄的连史纸,要经过竹丝做料、水碓打浆、捞纸、焙纸等72道程序,全部由匠人手工完成,一张张细腻光滑、质白如玉、厚薄均匀的连史纸,代表了中国竹制纸技艺的高峰。
邓家造纸始于清康熙年间,经11代人代代相传,没有间断。如今,邓金坤制纸采用的仍然是和几百年前一样的工艺,其生产“车间”也保持了数百年前手工作坊的形态。
和邓金坤一样坚守着祖传工艺的还有33岁的马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传承人。
在樟木制成的雕版上刻好印刷文字、图案,用刷子均匀抹上墨汁,铺上一张连史纸,用干刷轻擦,一幅墨迹淋漓的书页立刻展现在眼前。
背后的工艺远非如此简单。马力告诉记者,四堡雕版印刷工艺要经过写样、上版、雕版、打空、印刷等环节,全部手工完成,对从业者书法、绘画、木刻等技能要求极高,需要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苦功夫。
30多幢深宅大院、21座古祠、6间书院、一条千米古街……建于明清时期的客家古建筑群在宣和乡培田村完整保存下来,有着“民间故宫”美誉,这里至今仍生活着300多户人家。
穿梭于白墙乌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端详留存在深宅大院里的牌匾、对联,古代客家人“耕读为本、崇文重教”的流风遗韵跃然眼前;走在曲折的古街、巷道上,仿佛还能听到800年前踏过青石板古街的马蹄声,古建筑的“形”与客家文化的“神”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考题二:“文化+”不能成为“+文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不能和市场绝缘,如何用市场反哺文化,这同样是摆在连城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连城人看来,有多处千年历史的文化珍宝,这是福分,把这些宝贝藏起来不是应有的态度,探索文化+市场是必要的,但要适度,特别要警惕“文化+”成为“+文化”,文化始终是前面的1,没有这个1,再多后缀也等于零。
近年来,邓金坤也尝试通过电商销售连史纸,一刀(100张)连史纸卖到300多元,上等的连史纸可以卖到千元以上乃至更贵,国内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博单位也开始用连史纸修复古籍。
尽管市场认可度逐渐在提升,但邓金坤并不打算引入工业化流水线批量生产,“那样就变味了,守护连史纸这块金字招牌就要守住传统工艺,不能把老祖宗的宝贝给丢了。”
在培田,古民居仍然是村民们繁衍生息的家园。当地政府和村民对过度商业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游客数量要控制,不能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古民居里可以有民宿,但经营者不能改变民居的格局和建筑风格,房间数量也有严格控制。
如今,马力运用四堡雕版印刷工艺制作的《兰亭序》《增广贤文》等线装书已经卖了上万册,但他始终坚守着祖上传下的工艺,逐字刻版,手工印刷,这意味着不可能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每一册线装书都是艺术品。
连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传龙说:“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中,文化是第一位的,慎言产业化,在守住技艺、守住本源的前提下,加入创意、加入市场认可的传播方式。”
在连城,像连史纸、四堡雕版印刷这样传承千年的工艺、民俗等有20多种,近年来,当地将这些传统文化瑰宝打造成特色旅游名片,提线木偶、连城拳、罗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龙、芷溪花灯等特色民俗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
考题三:文化传承的下一棒交给谁?
文化传承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一代人又一代的工匠是文化的守护者。传承的下一棒交给谁?这道考题并不轻松。
尽管正处于艺术创作的壮年,但马力仍然时常感到孤独。在他看来,有志者才能成器,而后辈中有志于钻研、传承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人极少,在四堡,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只剩下20多人。
邓金坤今年48岁,他说:“小时候看爷爷在纸寮做纸,寂静纸寮里捞纸滴水声、竹丝天然漂白的画面、爷爷将纸焙干后把纸顶在头上回家的场景终生难忘,我从那时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技艺学好、传承好。”
如今,像邓金坤这样愿意毕生投入到连史纸工艺传承中去的匠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2006年以来,已经没有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了。
邓金坤的儿子在上大学,当记者问到孩子是否会子承父业时,邓金坤显得有些无奈,“没法勉强他。”
在培田,深宅大院里居住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拼了,少了青壮年,客家古民居的文化之“魂”如何守住?这是文化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地党委政府已经在尝试破题。连城县委书记钟勇强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接棒,也需要交棒。近年来,连城加强了四堡雕版印刷、连史纸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技艺传承,出台系列措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文创事业做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行业。(记者郭奔胜、郑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