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调查:64.7%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
调查:64.7%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

漫画:李晓宜
日前,公安部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引发热烈讨论。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一直备受社会关注。2016年年底,浙江温州鹿城法院曾宣判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对被告人判处9个月至6年半不等的刑事处罚。7名被告人均是女孩,2人刚刚年满18岁、4人16~18岁、1人不满16岁。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指出,下手没分寸(57.0%)、作案动机简单(56.2%)和手段带有羞辱性(53.1%)让未成年人暴力案件更可怕,68.8%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力度的惩治措施,64.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
33. 0%的受访者来自北上广深,18.8%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29.3%的人来自二线城市,17.7%的人来自三、四线城市。
“很多未成年人暴力实际上是成人暴力的延续”
河南商丘某高中教师孙军表示,高中生暴力事件,特别是高中生打群架事件经常发生。“曾发生过的一起群架,是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被后面人推了一下,不小心把饭菜洒在前面同学的身上了,最终放学后在校外小巷里约了群架,导致一名同学住院多日。更严重的一起,有未成年人在打架中使用尖刀这样锐利的武器,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在北京上班的程晓娟(化名)是哈尔滨佳木斯人,在小学五年级时曾亲身经历了校园暴力事件。“我当时和校长的女儿有一点矛盾,被她找人群殴。那时我年纪小,性格内向,也不敢和父母说,只能再见到校长的女儿就躲得远远的。”程晓娟表示,这对她的影响非常大,“我后来都不怎么和别人说话,朋友也很少,变得胆小怕事。”
目前在福建一家公司上班的张明读高中时,在学校厕所、校门外经常看到打架事件,“当时还小,我作为旁观者都感到害怕,离他们远远的,更别说被施暴的学生。给他们带来的不光是肉体上的痛苦,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创伤”。
“高中生打架往往不会考虑后果,下手不知轻重,容易造成大的伤害。一些学生还会和社会上的人勾结,他们给未成年人提供木棍、刀等工具,后果可想而知。”孙军说。
调查中,未成年人暴力案件最让人感到可怕的特点有:下手没分寸(57.0%)、作案动机简单(56.2%)、手段带有羞辱性(53.1%)和拉帮结派(50.9%)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家庭对施暴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未成年人暴力实际上是成人暴力的延续。“父母不能使用暴力,甚至随手敲打孩子这样的行为都应尽量避免。还要让孩子知道,用暴力方式处理问题,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如不易交到朋友、失去朋友,甚至被孤立。有时这种惩罚比法律惩罚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暴力的危害”。
调查中,92.4%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养成影响大。
孙军坦言,很多打架的孩子家庭都不完整,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心理上可能会有不满,把这种不满带到学校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随意发泄。而学校和老师太过于重视成绩,不太重视学生的心理疏通和教育,也很少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情感的理解还很浅薄,不少高中生群架是因‘感情’问题引发”。
为何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不断发生?68.8%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力度的惩治措施,61.7%的受访者认为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其他原因还有: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会无条件保护(55.8%),学校监督管理不到位(47.8%)和受社会暴力影响(41.4%)等。
64. 7%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
“我们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但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存有了侥幸心理,觉得我未成年,不会受到惩处。所以应根据暴力事件的程度给予不同级别的处罚。”张明说。
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79.9%的受访者认为不该一味“保护”,违法的恶劣行为也该受到法律的惩处,11.2%的受访者不这么认为。
民调显示,91.6%的受访者支持对施暴未成年人采取法律措施,其中46.3%的受访者非常支持。态度中立和不支持的分别仅占6.9%和1.5%。
程晓娟认为,那些容易被欺负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也不敢和爸妈交流,只能独自忍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该让孩子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和父母沟通,防止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孙军认为,未成年人暴力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造成的。家庭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教会孩子怎样和别人合作,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做好预防和管控。
储朝晖认为,父母除了在家里避免使用暴力,在社会上见到暴力行为,也要及时给孩子分析暴力会产生的危害和危险。不能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认为,使用暴力是强者的象征。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配合好,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减少未成年人暴力案件的发生,64.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力度,56.7%的受访者建议家庭给予孩子自我保护与“不参与”的教导,51.7%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加强道德与守法的教育。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孙静
编辑:杨岚
关键词:未成年人 受访者 孩子


百花争艳切尔西花展
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进行跨昼夜实战演练
芝加哥举行2018年美国餐饮展
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幕 军民融合成就瞩目
“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夏威夷火山岩浆流入太平洋 形成有毒蒸汽云
到南海“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绿洲”
美国务卿威胁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