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王承德委员:规范中成药命名不宜“一刀切”

2017年03月01日 09: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7-03-01zx601_P_1_559_507_856_810

王承德委员

“风油精不能叫风油精了,速效救心丸不能叫速效救心丸了,云南白药因为涉及到地名也得更名了……”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中医药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的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对于该意见稿的发布,不仅颇为关注,还有话要说。

“根据意见稿意见,中成药命名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如‘宝’、‘灵’、‘精’、‘强力’、‘速效’等词语,也不能使用‘御制’、‘秘制’等溢美之词,所以‘风油精’、‘速效救心丸’等药品都得改名了。并且,意见稿还指出,该意见稿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中药新药的命名,也适用于原有不规范命名的中成药。这是一刀切式的指导原则,势必会掀起中成药行业的一轮‘起名大战’。”王承德忧心地告诉记者。

“国家发布该征求意见的初衷在于规范中成药的命名。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百姓对药品、保健药品需求日趋旺盛,个别药企生产的中成药品质本身良莠不齐,再加上受利益所驱,的确存在药品命名上随意吹嘘疗效的案例,导致很多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规范中成药命名确实势在必行。”王承德表示。

“但传统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积累起来的人民医药智慧结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堪称‘文化瑰宝’。因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其命名含有发明人、生产地、君药等名称,如‘同仁堂’、‘贵州百灵’、‘马应龙痔疮膏’、‘云南白药’等,均已成为有历史渊源的、约定俗成的、有口碑有市场的老药、好药。而如果大面积地改名,这些品牌都不能幸免,势必会带来诸多恶果。”王承德进一步强调。

“在我看来,中成药大面积改名,首先会对民族品牌和相应药物的文化底蕴造成硬伤。”王承德向记者表示,很多中成药名不仅是我国特定历史的印记,也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和象征,具有世界影响力。比如北京同仁堂300多年的老字号,是中国在世界的金字招牌;美国《巴伦周刊》就把云南白药列为“美国人必须知道的10个中国品牌”,而如果云南白药一旦更名,其代表的中国品牌形象将无从谈起。

“保留中医药传统文化底蕴,呵护那些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中成药品牌,保护民族产业品牌形象,是我们的责任。”王承德因此呼吁,规范中成药命名须区别对待,寻找合适的时间节点,按照“老药老办法、新药新办法”的原则执行。

其实中成药大面积改名,还可能加重企业以及百姓的负担。“对药企来说,更名后需要到当地食药监局重新注册,包装材料、说明书、小盒、纸箱、标签等都要发生变更,生产包装成本姑且可以计算、承受,但对于老字号品牌而言,更名带来的无形损失,则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二次市场培育。与此同时,改名之后的中成药很可能会导致药品价格上涨,增加患者的负担。”王承德遗憾地表示。

“假如云南白药需要改名,那么云南白药115年树立起来的品牌、声誉、公众认知或将坍塌,预估损失将超过100亿元。这应该也不是出台中成药命名原则的初衷。”王承德认为,规范中成药命名,应该加强注册管理,着力于对制度漏洞的修复,而绝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

编辑:赵彦

关键词:政协委员 王承德 规范中成药命名 中医药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