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国家“钱袋子”

2017年03月06日 20:2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国家“钱袋子”

——吴晶委员呼吁加快实施太湖生态清淤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吕东浩 太湖地处太湖流域中心,水域面积2338.1平方公里,年均出入太湖水量75亿立方米,流域所辖江、浙、沪三地。作为天然调蓄水库和“鱼米之乡”,太湖具有防洪、排涝、供水、航运、旅游及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既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中央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地——国家的“钱袋子”。

timg (75)

网络图片

针对目前太湖淤积愈加严重,对水环境造成破坏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吴晶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加快实施太湖生态清淤,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国家“钱袋子”。

吴晶说,几十年来,太湖特别是南太湖未能大规模疏浚,随着流域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泊底泥严重污染,淤积量达到了0.8米,若按0.5米深度清淤将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83个西湖,致使太湖存在水质恶化、蓝藻暴发等危机,直接威胁着环太湖城市的供水和水生态安全。

“淤积造成的‘小雨量、高水位、难下泄’现象,还往往导致‘易涨难降’的被动局面,给太湖流域防洪带来不利。”吴晶指出,虽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等文件,将防洪控制水位由3.0米提高至3.1米,增加了蓄水量,但该流域的防汛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16年太湖流域降雨总量偏多,入汛入梅,使得流域水位持续偏高,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宜兴、长兴、溧阳、金坛等局部地区洪涝灾害严重,以至于“冲钱庄、淹粮仓”,不仅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还将给江、浙、沪的流域安全及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吴晶认为,目前太湖清淤的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一是技术成熟,污染处置有计可施;二是清淤的资金成本不高,平均每立方米仅为30元的成本;三是已有北太湖、东太湖3800万立方米的成功清淤经验。鉴于此,吴晶建议:

扩大太湖清淤范围,明确具体措施。由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牵头,会同江、浙、沪两省一市,尽快开展太湖生态清淤的专题研究,在对现有河床高度和淤泥深度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需清淤量、清淤方式等具体措施。

加快制定太湖清淤项目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落地。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太湖清淤的实施目标、实施任务、分年度实施计划以及资金筹措方案和实施主体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尽早落地。

清淤后应调回太湖控制水位。通过太湖清淤,可增加太湖调节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与抬高防洪控制水位对控制蓝藻发生的效果等同。因此,清淤后可考虑调回太湖防洪控制水位至3.0米,以实现流域水资源利用和防洪调度的“双赢”局面。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晶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