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转业军人:7年还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我不后悔
7年还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我不后悔
尹敏
《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刊登了华中师范大学彭飞同学《找工作了,就让我先做个理想主义的人吧》一文后,又连续发表了《支持彭飞同学找工作时“理想化”一点》《找工作还是现实一点好》和《找工作其实是要嫁给一个合适的岗位》3篇回应稿件。读了这4篇文章后,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些肤浅的看法。
我们所处的社会虽然有万千岗位,但要觅得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平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碰到一个感觉不错的平台后,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去体验,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用武之地,会不会心情舒畅。显然,没有亲身经历,不可能对这个平台作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毕业后,一旦确定了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就要尽快去寻找机会,只要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全身心地投入。若是慢了半拍,就失去了一次人生体验的机会,给自己留下不应有的遗憾。
我是一名自主择业的转业军人,7年前,我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的我,在部队一直从事报道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新闻从业和机关工作经验。跟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相比,我有慢就业的条件——每月都有一笔并不低的退役金,而且还有医保,即使啥也不做,也无衣食之忧。但我觉得,自己正当壮年,还是应该趁早融入社会,只要有合适的岗位,不管是什么单位,都行。
2011年年初,在杭州开公司的一位高中同学想让我给他做助理,主要负责起草文件和文化宣传工作。我觉得,这个岗位难度不大,又能体验民营企业的情况,还有老同学这个“靠山”,我就答应了。这是一家从事智能安防产品销售的小微公司,由于当时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尽管老同学带领团队想了不少办法,公司的盈利状况还是难有大的起色。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可能在文化宣传方面有什么投入,我的许多设想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这样一来,我虽然是总经理助理,却没有多少事可做,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感,反倒像是一个吃闲饭的,成了公司的累赘。一年半后,我为了减轻老同学的负担,就跟他“拜拜”了。
2015年11月,某省工商联需要请一个有新闻写作特长的人帮忙,主要负责两项工作:一个是每月给本单位主办的内刊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人物通讯,另一个是每周给一份报纸写一篇新闻稿。一位好友听说后,当即推荐了我,面试后,双方都比较满意。我当时想,这是我离开部队以来碰到的最好的一个平台,好就好在工作轻松,还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民营经济大省的具体情况。等到上岗以后,我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好处。比如,领导和蔼,同事友善,管理温和,尤其是单位饭堂很有“可吃性”,中午花5元,每天不重样的五菜一汤可以随便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意识到了一种无奈。我没有采访对象的选择权,不能单独外出采访,只能跟着调研组顺带采访,因而次数和时间都很有限,大部分稿件只好根据有限的第二手材料完成,而且,许多素材既没什么新闻价值,又只能按照材料的要求撰写。说实话,我尽管酷爱写作,但写这种材料味道很浓的新闻稿件,我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虽然发表了不少,但没有丝毫的快感。去年12月,我离开了这个当初让我怦然心动的地方。
经过7年的努力,我虽然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心仪的岗位,但我不但没有半点懊恼,而且还特别感恩这7年的经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就业的道理:只要是感觉不错的岗位,就值得去尝试,即使真不合适,也可及时退出。这种尝试不管时间多长,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试想,如果我在晃荡了7年后才想着找点事做,还能像现在这样从容和淡定吗?
编辑:梁霄
关键词:转业 军人 岗位 后悔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