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大陆就业机会远超过台湾
台湾青年在厦门施展才华
以前,在厦台生毕业后返回台湾就业的人更多,现在,留下来的越来越多。一位台生去年试水创业,虽然后来失败退出了仍跃跃欲试;另一位大三台生,已经在厦创办了三家企业。这是个风向标。业内说,台生正掀在厦“就业创业潮”,他们不仅更了解大陆市场,也更了解大陆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3月26日,厦门市台联举办第五届台湾学生大陆就业创业政策说明会,以期为台生们提供更及时的政策解读,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台生参加。
“资深”台生越来越多
这几年,到厦门读大学的台生逐年递增。2013年在厦门高校就学的台湾大学生共计692人,2014年增长到800多人,目前近千人。
随着两岸交流不断加深,“资深”台生越来越多。市台联有关人士说,目前在厦门高校就读的台籍大学生,有很多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在厦门就读。
“不要再问我大陆读书习不习惯啦,我主要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厦门。”22岁的黄伟伦就是位“资深”台生,来厦门已快九年。父亲到大陆投资,小学他便跟着来厦门,现在集美大学国贸专业读大三。
21岁的林雯惠更早,幼儿园就被父母送到厦门读书,一路读到大学全在厦门,目前在集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念大三。“父母很早就认为大陆市场大、就业机会多、对台生的政策好,特意把我送到厦门读书的。他们觉得这里的教育水平、学习氛围比台湾好。”
大陆就业机会远超过台湾
每年凤凰花开的毕业季,在厦台生们也面临就业问题。
“前几年,台生高校毕业后回台湾就业的多,现在留下来的越来越多。”市台联有关人士说,以前台生不了解就业政策,应聘时只能靠自己摸索,时常“碰壁”,最后不少台生又回到台湾找工作。为帮助在厦台生更好就业,市台联每年举办一场台湾学生大陆就业政策说明会,把在厦门高校就读的台生都召集来,一项项政策说给大家听。
“这些年,厦门不断先行先试,出台了很多鼓励台生在厦就业的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也让越来越多在大陆就读的台生到厦门就业。”市人社局有关人士说。
大三台生许萍还没毕业就已享受到其中一些政策,她在厦门一家国企实习,每月有1980元的实习补贴和500元的住房补贴。“毕业后我打算留在厦门,这几年大陆的就业机会远远超过台湾。”
创业新政“磁力”强大
黄伟伦匆匆走进就业政策说明会现场前,刚去谈了一个项目。还没毕业的他,已在龙山文创园创办了一家以健康医疗为主的企业,“最近刚申请了政府的租金和住房补贴,每月差不多一万元。”
早在大一时,他便参与台湾文创设计师的合作,在沙坡尾、曾厝垵开设台湾特色文创企业,以文创旅游产业为主。经营情况如何?黄伟伦笑言,前期都得到了厦门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给予租金等方面的补贴,目前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我市不断出台新政和优惠政策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比如最高可以获得15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台湾青年有很大吸引力。这几年,在厦台生创业人数越来越多,掀起‘创业热潮’。”厦门市台联党组书记陈永东说,为了适应新情况,往年单纯的就业政策说明会现在都增加了创业政策说明,还邀请在厦成功创业的青年台胞现场分享创业经验。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厦门 台湾 台生 教育 就业


新西兰纪念南岛地震七周年
吉林现50根2.5米巨型“糖葫芦”吸引游人拍照
汶川地震十周年图片展在欧洲议会举行
土耳其和西非国家承诺加强经贸关系
迪拜展出超级高铁设计模型 内饰豪华如头等舱
元宵灯展点亮“欧洲心脏”比利时
民俗文化闹新春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赛中国队夺得银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