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习近平访问芬兰专题>热点聚焦>综述侧记 综述侧记
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特稿: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详版)
新华社记者柳丝 贾小华
4月的美国华盛顿,草木葱茏,春意渐浓,国家动物园中游人如织,一岁半的熊猫“贝贝”在竹棚翠柳间攀爬玩耍,每一个呆萌表情都能引来阵阵惊呼。
时光回溯到1972年,同样是个草木含春的四月天。中国赠送的第一对熊猫“玲玲”和“兴兴”,乘坐一架波音707专机跨越太平洋,飞抵华府,8000多名民众冒雨相迎。
近半个世纪,光阴荏苒,时空变迁。性情和善、娇憨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作为人文交流的纽带,始终以它特有的悠然之态,静静见证着两国关系的成长前行。
“出使”美利坚 缔造“熊猫年”
满头银发的斯蒂芬妮·史密斯女士不知是多少次到美国国家动物园熊猫馆了,她把一枚熊猫徽章别在帽子上,目光紧随着园子里“贝贝”的一举一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向华盛顿赠送了大熊猫,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来看它们,”她说,“大熊猫已经成为华盛顿的一部分。”
1972年2月21日,北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开启“破冰之旅”。到访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北京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在尼克松回国前的答谢晚宴上,周恩来总理突然宣布赠送给美国两只熊猫。这个决定让尼克松夫人既倍感意外,又欣喜若狂。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向西方国家赠送大熊猫。
“玲玲”和“兴兴”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首秀,吸引了超过2万人前来观看。开馆首月,观众多达110多万人。“第一个来看大熊猫的是尼克松夫人,在工作人员向她介绍大熊猫时,她一直咯咯笑个不停,”《纽约时报》的一篇头版文章这样写道。
经久不衰的“熊猫热”,也让大洋彼岸原本陌生的国度频频登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头版,激发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好感,给两国关系添加了更多人情味,成就了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一年,被美国人民称为“熊猫年”。
如今,美国成为中国之外大熊猫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2只大熊猫生活在全美4座城市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科研促繁衍 双边同发展
3月2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经过一个月的隔离检疫,从美国归来的熊猫“宝宝”入住新家,第一次在故乡亮相。“宝宝”对新家很是好奇,不停走来走去,显得很兴奋。
“今天是中美合作很重要的日子。我们不仅在人员交往方面有合作,还在科研和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方面有合作。这些合作也向世界发出信号,显示出两个国家合作的能力,”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阮大为说。
此前一个月,3岁半的“宝宝”度过了在出生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最后一个早晨,登上回国的专机。中美双方的精心照料,让“宝宝”的归国旅途格外顺利,全程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
饲养员马蒂·迪里和兽医凯瑟琳·霍普从“宝宝”出生就开始照顾它,他们一路和“宝宝”做伴,并陪着“宝宝”在中国待了三天。“在我的中国搭档的帮助下,‘宝宝’适应得很快。”迪里把“宝宝”回家的近况发在国家动物园官网上。“希望几年后,我们就能从中国同事们那里得到‘宝宝’当妈妈的喜讯。”
“宝宝”回国是中美双方在大熊猫合作上的一个成功案例。根据有关协议,在国外动物园出生的所有熊猫都要在4岁前送返中国,以便在5至6岁时参与国内的大熊猫繁育计划,保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上世纪80年代,熊猫生存环境恶化,数量锐减,中国政府不再向外国赠送熊猫,转为“租借”的方式。1994年,熊猫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身份出国,包括美国等不少国家开始与中国开展长期合作研究。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李德生介绍,该中心已与10个国家1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提高了整体大熊猫科研人员的从业水平。“我们已经在海外繁育了17只大熊猫,‘宝宝’是第11只回来的。”
在美国,不仅有西海岸圣迭戈生育6个孩子的英雄母亲“白云”,还有华盛顿的“美香”成功育有两子一女。《纽约时报》说,大熊猫繁育已成为美中合作中一个罕见的领域。美国国务院称赞,大熊猫是“实实在在的、毛茸茸的、美中两国合作的体现”。
与保护大熊猫同步发展的是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当第一对熊猫在美国定居时,中美年双边贸易额只有10亿美元。到2016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达到5196亿美元;人员往来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人次,增长到去年的500万人次;建立涉及多领域的90多个政府间对话合作机制……
归华引思念 爱心长相伴
随“宝宝”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美国人民对“宝宝”的喜爱和思念。
回国一个多月来,来自太平洋彼岸思念和祝福的信件、照片雪片般飞来,塞满了“宝宝”在新家的信箱。“你是我第一个熊猫闺女,你是我永远的小公主,”一位“宝宝”迷写道。
把自己叫作“‘宝宝’亲姨”的唐·拉瓦莱随信寄来一张照片,露出左臂上“宝宝”微笑的头像文身,说“这样就能永远记住”。
远在华盛顿,思念“宝宝”的福尔茨一家给中国大使馆寄去两幅孩子们心中的“宝宝”图画,画上用中文写下“熊猫”两个字。福尔茨在信中写道,“她(‘宝宝’)的回家让我们对她的家乡充满好奇。”
不止“宝宝”,每一只大熊猫的离开,都牵动美国人民的心。
2010年,“宝宝”的哥哥“泰山”离开华盛顿。返乡那一天,大雪纷飞,却阻挡不住“泰山”迷们的热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执着地等在“泰山”住所前,只为再多拍几张“泰山”。
“‘泰山’给美国人,特别是华盛顿市民,带来了很多欢笑和快乐,网上到处是它的‘粉丝’,”“泰山”的主管饲养员妮科尔·米斯说,“很多人都因为‘泰山’而对保护大熊猫和中国的大熊猫科学产生了兴趣,我相信其中不少人会为看‘泰山’而到中国去。”
半个世纪以来,只要大熊猫到达的地方,总是充满温暖与欢乐。
在美国学界,友华派还被赋予一个形象的名字——“拥抱熊猫派”,为人熟知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尼克松时期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大熊猫拉近中美两国人民的心灵。今天,大熊猫在太平洋两岸一同健康成长,见证中美关系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未来的新征程。(完)(参与记者:余里、刘帅、石英珊、徐剑梅、辛俭强)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美关系 熊猫情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