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齐白石与“伯乐”陈师曾
李毅士一九二○年绘油画《陈师曾像》,背景衬以画像砖、古陶等
齐白石晚年在家中留影,墙上悬挂其作。
齐白石名满天下,几乎无人不知。可他生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颇为落寞的。他自己在一首题画册诗中说:“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说的就是他在北京卖画时的情形。
到北京时的齐白石,已经近60岁。在北京定居,拿什么“吃饭”呢?“以卖画刻印自活。”书画刻印,名气非常重要。齐白石不是那种“活络”人,绘画走的又是朱耷(“八大山人”)那样的“冷逸”路子,所以卖画生意实在清淡。按他后来对人的讲述:“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
可是,真正认识齐白石内在才华的人,即使“仅有”,还是有的。这其中,陈师曾是最重要的一位。
遇“伯乐”结为莫逆
齐白石到北京后,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绘画及刻印的润格。在这里,陈师曾看到了齐白石的印章,十分赞赏,便特地到齐白石此时所居的法源寺去寻访。陈师曾当时在画坛享有盛名,对他的来访,齐白石自然高兴。他赶紧从行箧中,取出自认为可以代表水平的“借山画卷”请陈师曾鉴赏。细细看后,陈师曾认为,这些作品“画格是高的”,可还有不够精湛的地方。他随即题了一首诗,表达对齐白石的欣赏和期望: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陈师曾确实有眼光,他在齐白石作品中,看出了其所画内容及运笔许多得自个人对自然的观察,“各有妙处”,可“世人”却“能似不能非所闻”,故此不大喜欢。他从齐白石的画及刻印中看到了独到和创造,而这是艺术创作中最为珍贵、值得葆有和发扬的,因此鼓励齐白石“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看到陈师曾喜欢自己的印刻及画,并且读出了内在的蕴涵,齐白石受到极大鼓舞,陈师曾不必求媚世俗的看法正合齐白石之意。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
此后,齐白石常常去陈师曾家。陈的书室名为“槐堂”,在那里,齐白石陈师曾“谈画论世,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槐堂”到底高阔,旧历六月依然清爽。内中墙壁上,挂着四川嘉陵一带山水画,这些地方齐白石也曾去过,看着便颇感亲切。
在“槐堂”与齐白石交谈,胸中富有的陈师曾极力发挥自己的画论。他认为,绘画应当生动,表现出思想和画家性灵,不应当仅仅形似,如照相一般。陈师曾画论中有:“宁朴勿华,宁拙勿巧,宁丑怪勿妖好,宁荒率勿工整,纯任勿真,不假修饰,才能发挥个性,振起独立精神,免掉轻美取姿,涂脂抹粉的世俗恒态。取法乎上,品格自高。”因为齐白石的作品凸显出这样的“朴拙”之气,所以陈师曾评价他的“画格”高。
品评间相互欣赏
对齐白石的印刻,陈师曾当时的评语是“纵横有余,古朴不足”。听了陈师曾的话,齐白石专在古朴上下功夫。在原有基础上,他根据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参考秦汉时期私印官玺,观摩汉魏时期碑刻摩崖文字,加上自己原有的木器雕花底子,融会贯通,终于形成其印刻上独具的刚健古朴风格。
当时齐白石的画,追摹“八大山人”路子,到了自以为“颇得神似”地步。可陈师曾认为,人应当自出新意,变通画法。听了陈师曾的话,善于创造的齐白石思路大开,经过努力,终于“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齐白石笔下的梅花,最先学宋代杨补之的画法。在家乡湖南时,一位同乡尹金阳画梅极有名,齐白石也参酌了其笔意,形成自己风格。陈师曾见到后认为:“工笔画梅,费力不讨好。”齐白石便改换了画法。陈师曾学问深而广,令齐白石信服;齐白石的长期底层生活阅历,也给陈师曾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所以齐、陈二人的交往并非单线,而是双向互动。
对于陈师曾的画作,齐白石也别有见地。一次,一位湖南的刘姓朋友,因为与陈师曾家有关系,求陈为他画了一幅《家在衡山湘水间》。这位朋友拿来请齐白石加题。当时几位看画的人认为画的“不似湖南山水”。齐白石却认为,这些人不知道陈师曾的画,是大量观阅了前人的真迹,熔冶结合,形成“别派”。是真画家的手段,而不仅仅“图绘笔墨也”。齐白石识见,也确实高人一筹。
他们当时交往的情形,齐白石断续的日记及绘画题字中还零星有所记述。譬如他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词:“余重来京师,作画甚多,初不作山水,为友人始画四小屏……画法从冷逸中觅天趣,似属索然。即此时居于此地之画师陈师曾外,不识其中之三昧……”当时理会齐白石“冷逸”一路的,似乎仅陈师曾一人。
1921年,他们相识不久。六月初六,是文人们为“荷花”定的生日。这天,陈师曾邀请了一批画坛名家,以画荷花表示庆贺。陈知道齐白石“有所不乐从”,就没有请他。可过了十多天,齐白石却请了陈师曾及这帮画家,再一次以绘画庆贺“荷花”生日。看来,齐白石的性格,别人一时还难以把捉。过了两年的这天,为庆贺“荷花”生日,齐白石专门画了大小三十多幅荷花图。在他自己看来,大致都不错。可其中最好的,齐白石认为有四幅枯荷:分别题为:“当面笑人”“背面笑人”“倒也笑人”“暗里笑人”,被陈师曾取走。另外有小幅画册,齐白石认为“最佳”,可“人不能知”,却也由“师曾求去矣”。
陈师曾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和识见,他的眼光又常常与齐白石相一致,这便是他们相互欣赏的基础。
白石画“洛阳纸贵”
齐白石画作“洛阳纸贵”的一天终于到来。它的到来,与知己陈师曾的大力推手直接相关。
1922年,齐白石60岁了。这年春季的一天,陈师曾来找齐白石,说日本有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渡边晨亩来信,邀请陈师曾带上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既是中日绘画联展,当然有代表性。在陈师曾看来,齐白石的画够“格”。故此请他预备几幅画,通过陈师曾带到日本去参加展览并出售。
齐白石后来说到这一段时,还连带了自己当时的情形:“我在北京,卖画生涯,本不甚好,难得师曾这样热心,有此机会,当然乐于遵从,就画了几幅花卉山水,交他带去。”
这一去了不得,齐白石的画作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后告诉齐白石,带出去的画已悉数卖出,收入特别丰厚。齐白石的画,每幅要卖到100银元,有一幅山水,只二尺长的纸,居然卖了250银元!这样的价码,在国内闻所未闻。陈师曾说,这次展览,吸引了世界多国人士,法国人选了齐白石和陈师曾的画,希望参加巴黎艺术展览。日本人视陈、齐二人艺术水准甚高,还要将他们的作品及生活情形,拍成电影……
这结果不仅齐白石想不到,国内绝大多数画家及收藏者也不曾想到。这之后,外国人到中国,买齐白石画的人多起来,这也转变了国内市场。当时出售书画的琉璃厂多家店铺,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卖到好价,都纷纷转头来约求;其他收藏家,也都来请购画幅……“从此以后,我卖画的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
对此,齐白石深深感知,这都是陈师曾这位有眼光师友提携的“深厚情意”,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编辑:曾珂
关键词:齐白石 陈师曾 伯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