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横岭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青墙绘古色,黛瓦可凌云。苍山横于野,池风濯清莲。早春时节,从古朴静谧的横岭阁温氏宗祠走过,一缕乡愁跃上心头。
横岭阁是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的一个小村庄,交通发达。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村民勤劳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原本淳厚的乡土人文、古老的民俗风情,与富裕后的小村渐行渐远。
温氏宗祠,陆河温氏族人几百年根脉所系,已在村民日益淡漠的记忆中雨打风吹,破败不堪。“袅袅炊烟何处寻?蛙鼓蝉鸣醉了谁?只有留住老祖宗的根,才有诗意和远方。”村长温汉荣定下了重修宗祠计划。
历经两年时间,横岭阁村民积极参与,募集善款数百万元,将温氏宗祠修葺“如旧”。一座集现代建筑艺术、古老乡贤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祠堂重新回到村民生活中。
祠堂是维系一个家族的血脉根源。温汉荣说,生活富裕后,一些人对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嗤之以鼻。曾经在乡村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乡贤文化,在浮华现实的冲击下渐渐消失。
3月28日,温氏宗祠重光。一条凝聚海内外温氏族人的精神纽带就此链接。开祠仪式上,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民俗——牵龙仪式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上千名温氏宗亲在山脚处抬着龙头、牵着红布龙身,从祠堂山脉起势处开始祭龙神、引龙气入祠堂,寓意宗祠发势久远,祈求族人吉祥平安。
慎终追远,感念祖德。宗祠内香烟袅袅,所有人正肃衣冠,在朗朗的经文诵读声中祭拜祖先,神情庄重而肃穆。祭祖、迎宾、唱戏、流水宴在小村庄轮番上演。“饮水思源”“天水毓秀”“万古流芳”……各地宗亲代表纷纷向宗祠捐献牌匾,将浓浓的乡愁尽情诠释。
“走遍天涯路,不忘故乡水。我们远嫁他方,今日再度回乡认祖归宗,内心无比骄傲与自豪。”温秋笋眼里泛着泪花,“很久没有这么亲近故乡,感受乡亲团聚的温暖了。”
旅居台湾多年的温宏链也回到了故乡,“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如断了线的风筝,总想回家看看,又怕乡亲相逢不相识,找不到过往的情义。”他长跪在父母牌位前,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心头始终保有一份故乡情。”温氏宗祠重建理事会会长温凯文见证了宗祠重建的全部历程。从组织、募捐到修缮,到处可见他的身影。
“一直生活在家乡,乡亲们天天见面。看到这么多宗亲不辞劳苦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庆典,才理解什么叫乡愁。”流水宴上,温国存、温宏杭这两位为了重修宗祠,跑工地、选木料、找工人,长时间没睡过安稳觉的乡亲,异常兴奋,四处敬酒。
70多岁的温少雄老人在村里德高望重,一辈子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宗祠重光让他深感欣慰,“早些年,乡情在物质的冲击下渐渐变了味,我们老一辈很是担忧。饮水思源,祖辈的教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一阵清脆的黄梅戏唱腔蓦然飘过,站在宗祠庭院中央的80岁老人刘赛花放下了手中的簸箕,侧耳细听。她回忆,从前村里经常有戏班子来演戏,看戏是村民唯一的娱乐。后来,戏班子淡出,她就再也没有听过正宗黄梅戏了。
“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严端品行,崇尚节俭,公明息诉,积德锦后。”这些深藏于温利浪心中的温氏家训,多年来,他一直以此教育后人。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乡愁。温氏宗祠重光庆典之际,1800余名温氏宗亲及嘉宾,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参加盛典,虔诚拜祭。陆河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孔金诺深情致辞,“以‘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古训,今日在这里落地生根,也将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横岭阁 传统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