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藏家易入的古玩圈套
近20年,各行业有经济能力的爱好者收藏了一些题材、造型、风格大同小异的古玉。其中比较普遍的有:红山玉龙玦、太阳神、玉神俑、战汉时期的玻璃光玉壁,宜子孙大玉壁,汉代玉跪人、玉舞人、东汉辟邪神兽。除此之外还有成套的唐带板,明清时期的皇家玉器。国家博物馆里面考古出土的精品玉器,很多爱好者都有收藏。曾见过一位收藏家手里,居然有五六件国宝玉跪人。当国外拍卖了几千万元的战汉玉熊以后,这些收藏爱好者迅速跟风也收藏了形态各异的玉熊。买一件这样的古玉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并且认为自己收藏的就是“国宝珍品”,其实古玩市场上,遍地都是这些典型的国宝玉器。
几十年,先后接触了百余爱好者,他们手中的国宝却没有一件是真的。国家馆藏器物,在民间流散中,不可能有年代、造型、纹饰、老化腐蚀,保存完整程度一模一样的第二件,这是历来古玩市场和民间流散遗存的基本常识。
从藏者在地摊上、游商及陌生人手中购买古玉的方式来看,这种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收藏到真古玉。这个结论可能没有说服力,但是从工艺技术特征的科学论证上,却有很多充分的证据和说服力。在伪造手段上必须承认,无论造假者怎样采用现代的设备工具,或者用明清时期的传统设备工具,进行伪造都不可能成功。从腐蚀老化方面也必须认识到,古玉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形成的侵蚀受沁。而赝品用短期强化伪造老化受沁,与真品具备实质上的区别。
真与伪之间的工艺和老化对比有百余条证据。例如,在研、钻古玉孔的特征和标准上,造假技术就无法做到。孔的对比上就有几十条区别证据能够揭露赝品。但是被传统辨伪洗脑的藏者很难转变老旧观念,同时也无法接受证据辨伪的新观念。这种固执的态度,是因为他们觉得身边有老行家替他们掌眼把关,而且自己也从书本中和所谓专家的宣教中学习了某些辨伪要领。由于收藏初期就被误导教化,因此简单幼稚地认为玉器表面只要有灰皮就是真品,只要感觉古朴有神韵,看上去舒服就是真品。其实真与伪的鉴定绝没有这么简单,现代赝品从表面效果上都可以做到。
这些落后于现代造假技术的鉴定要领,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相反落后的鉴定理念,却让造假卖假的人发了财。而且知假卖假的商贩,对制假卖假信息绝对保密。
对于给别人鉴定的人,无论有没有利益,也绝不会在赝品面前否定自己的错误鉴定结论。商家行家知道收藏家买假,但出于很多原因也不会揭露内幕。藏者找不到答案,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长期持续地买假藏假。例如有一位藏家20多年,买了200多件国宝玉器,经过3位古玩商鉴定,只有一件明代玉带钩和一件没有头的残器是真的。
造成这样的后果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并不知道古玩业界有三种市场:一种是外行市场,这个市场里的商家卖的古玩有真有假,由于眼力不够因此瞎买瞎卖只求赚钱;一种是假冒市场,这种市场的商家知假卖假,他们用主动寻找藏家的方式兜售假古玉,这个假冒市场根本不经营真古玩;另一种是内行市场,商家有眼力,讲诚信,卖真不卖假,卖内行人不卖外行人。这三种市场针对三种不同的商人和不同的收藏群体。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由于缺乏市场实践经验,不了解不深入市场,在初期进入市场时便被卖假古玩的商贩半路拦劫,从此陷入了假冒市场的深渊。
他们始终不得而知,内行的古玩市场在哪,更不懂得怎么进入内行市场,这是收藏爱好者错误的实践造成上当受骗的一项原因。至于怎样才能避免买假藏假,不是这些简单的阐述就能让收藏爱好者明白的,关于收藏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面对面地专课专论。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古玩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藏家 古玩圈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