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叶小文:今天入园山里娃来年如龙出贵州
3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贵州:山里娃入园不再难》,题眼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这个头版头条,分外引人注目。
贵州这些年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属相对贫困。尽管贵州人信心满满:“贵州固然穷,贵州人姓贵”,“人穷志不穷,后来要居上”,但怎一个“穷”字了得?在人们印象中,贵州仍然还是个“穷省”啊。
可是,一个“穷”字又怎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贵州尽管穷,对教育投入却从不吝啬。‘十二五’期间,贵州教育投入总计34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财政穷省,连续4年压减5%以上行政经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贵州对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前教育更是大手笔,自2011年以来先后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增加幼儿园数量,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全省上下勒紧裤带保障“教育优先”大战略,持续大投入?因为“贵州拔穷根,根本在交通和教育。交通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教育则是明天的希望。”
好一个“交通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贵州88个县市区,已县县通高速。那是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洞连桥、桥连洞,过完桥、就进洞,出了洞、就跨桥的高速路。多年锲而不舍的“兴黔富民”,终于上了高速,走出大山,跨入坦途!
好一个“教育则是明天的希望”,贵州88个县市区,正县县办教育。到2015年,贵州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广覆盖、保基本、兜底线’的目标基本达成。”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2016年底已惠及16.89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实现对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5个县市区8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全覆盖。让午餐的贫困山区学童“用饭盒打上青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饭菜很香,吃饱了上课有精神。”穷省,为教育付出的努力,岂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贵州抓交通、抓教育这两板斧———精准扶贫,“连根拔穷”,是久久为功的硬功夫、实实在在的大手笔;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当代愚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
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开篇就提到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后寨村村民吴长凤的体会。介绍的第一条经验,也出自铜仁:“要办园,钱从哪里来?铜仁市的办法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多渠道保障山村幼儿园经费。”
啊,铜仁!
请读一段当年铜仁一个山里娃的实录:《那一年我也参加了高考》。摘自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战略对话》一书。
我们那里是云贵高原(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对马村杉木山),山高林深,好多地方都人迹罕至。山路曲曲弯弯,净是一些羊肠小道,路旁长着很深的蒿草。一个人在路上走,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人。当年到松桃读高中历经3个寒暑、6个学期,一共走了6个来回,加起来将近4000华里!
高考完了以后,我并不觉得自己能够考上大学。……有一天,我在地里干活,直起腰来歇口气,突然想起高考招生可能要出结果了,就对弟弟说:“你去镇上赶集的时候,顺便帮我看一看有没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时候,乡场上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当简陋,乡邮政所根本不负责投送书信和报纸,谁家如果有信来,就都放进乡邮政所门外一个敞开的木架子里面,任由大家随便捡取。弟弟到镇上去,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这也足见当时家乡的民风淳朴,录取通知书一直都完好无损地摆在那儿,不知有多少天啦!
我收到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然很兴奋。事后才知道,我是1959年松桃中学唯一一个考到外省去读大学的学生。那时,四川大学是全国少数重点大学之一。
但是,难事也随之而来。要到成都去读大学,总归要花些钱,大概算了算需要40多块钱,但我们家肯定拿不出这笔钱来。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夜,我就跑出去四处借钱。家里人七拼八凑,也只凑了12块钱。姑父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多少有点收入,给了我几斤粮票、几块钱,但这些远远不够。我又跑到区政府去求助,得到的答复是:“谁叫你考那么远?”
四处筹钱耗去我好多时间。等钱基本凑够以后,四川大学已经开学了,于是赶紧往成都赶。那时要从贵州的大山走出来很不容易,需要先坐一段汽车,经过秀山到黔江、彭水,再搭乘在乌江上航行的木船。顺江而下,坐了足足两天半的船才到涪陵。乌江从这里汇入长江,从涪陵登上民生公司的大轮船,溯江而上,开往重庆。
那时,自己也就是一个在贵州大山里长大的山伢子,从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船一到重庆朝天门码头,我就跑到菜园坝车站去买重庆到成都的火车票。成渝铁路是当时我们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条铁路,当时通车还不到十年。买票要排队,没想到正好轮到我时,售票员要关窗口。我急了,赶紧伸手拦住,央求她行个方便,可她理也不理。我只好又在候车室里呆坐了一夜,第二天才到成都。
这时,四川大学已经开学9天了,老师和同学们都以为戴秉国不去了。
不管怎么说,虽然一路上曲折艰辛,入学也迟到了,毕竟我走出了大山,“走”进了自己未曾梦想过的大学校园,我的人生由此也开启了另一扇门扉。
对比着这段回忆录,再看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报道《贵州:山里娃入园不再难》,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我想起唐代诗仙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又想起清代大儒赵熙的“绝代经巢第一流,乡人往往讳蛮诹。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今天,贵州已将“难于上青天”的山道改为县县相通的现代高速路,又全省上下勒紧裤带保障“教育优先”大战略、为教育舍得持续大投入,埋头抓好偏远山区的学前教育。好厉害的两板斧!
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通过补齐教育这块短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山里娃入园不再难”,来年沿着贵州的高速路,会走出多少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戴秉国”?
侧身西望长咨嗟:今天入园山里娃,来年如龙出贵州!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小文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