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代桂云:从“养老”到“用老”

青岛市市南区搭建平台让老人实现“老有所为”

2017年04月10日 11:46 | 作者:代桂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希望大家文明祭祀,注意安全,注意防火。”3月29日,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大学路社区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队员张丽,在管区楼院外的黑板上写下了清明节温馨提示。而她的“老伙伴”们也行动起来,有的去信号山的入山路口“巡逻”,有的到交通繁忙的路段引导交通。这支头戴小红帽、由离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成为了街道一景儿。

近年来,市南区积极创建平台,大力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社会事务,营造了从“养”到“用”、“以老助老”的养老新局面。

老人管“闲事”社区无“难事”

说起今年78岁的武尔可,市南区八大湖街道的社区居民都会跷起大拇指。2000年,武尔可从青岛煤气用具厂退休后,就投身社区工作,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10余年来,每当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遇到报箱坏了、院内雨水池堵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时,武尔可总是及时妥善解决。2014年,在八大湖街道党工委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武尔可工作室”成立,成为社区第一个百姓家门口的志愿服务阵地。“能为居民、为社区做点事儿,是我的荣幸,我也能从中得到许多乐趣。”武尔可说。

“有了他的热心帮助,社区里许多‘麻烦事’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个爱管‘闲事’的老人让社区居民不再有‘难事’。”八大湖街道天台路社区主任臧慧玲说。

据悉,以老助老服务是市南区帮助老人实现“老有所为”的重要环节,积极发挥老人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为需要帮助的老人送上关爱,另一方面也让有能力的老人成为社区工作的补充力量,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

鼓励老人把头带关心爱护下一代

近年来,市南区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平台,通过组织开展老少结对读书、结对关爱、结对共建、老少同乐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活动,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传、网吧监督等培养教育青少年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热爱祖国把根扎,理想远大我当家;勤奋学习真本事,追求上进老师夸……”为中小学宣讲“爱党、爱国,争做四好少年”时,家住市南区福山路的姜凯创作了“四好童谣”,便于孩子们记忆。今年86岁的姜凯曾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87年离休后,他选择了德育工作,到中小学去给孩子们讲故事、作报告。30年来,姜凯走过了13个省市,演讲3461场,受众达到217万余人次。

据了解,像姜凯这样的百姓宣讲员目前市南区共有118名,其中65岁以上有44人,80岁以上有10名。他们都是社区里小有名气的热心人士,发挥余热去关心服务群众,既弘扬了正能量,有丰富了精神生活。

德高望重有优势老人变矛盾调解员

市南区八大峡街道在西部老城区,外来人口多,社会纠纷多。2015年5月,由八大峡街道社区老年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红马甲”成立,他们分散在街道10个社区,实行划片负责,在调解日常纠纷、化解大小矛盾、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年61岁的李秉洁自1998年来到八大峡街道三门峡社区工作,至今已经有近20年。对社区内的老、弱、病、残、贫,她心里都有一本账,居民们常说:“有事儿就找李主任,她是咱们这儿的活字典。”哪家有残疾人,很多居民的困难和需求,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社区事务无小事”,每天都有不少的居民反映问题,她几乎每天都奔波于社区和楼院之间,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倾听百姓声音,了解群众诉求,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市南区就近组织一些身体状况好、工作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老年人,开展邻里纠纷调解、家庭琐事劝诫活动,收效良好,老人成了社区的“宝”。

市南区的老人退休不退志,不仅是老有所为的代表,也是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践行者。市南区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更多的老人实现“老有所为”,推进以老助老,让“老去”成为一个“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过程,增加了每一位老人的幸福感。

编辑:梁霄

关键词:青岛市 市南区 搭建 平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