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乌蒙山深处,“背篼图书馆”再出发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前,4月9日,位于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工作队又出发了。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关县,境内不少村落不通公路、不通网络。近年来,大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举措,由县图书馆牵头,组织文化志愿者,创新地建立了“背篼图书馆”,用背篼的形式送书,还送戏、送培训、送非遗传承等流动文化服务到未通公路的边远贫困山区,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4月9日清晨,“背篼图书馆”工作队一行13人,把图书等物品装上车,向着玉碗镇玉碗村的阴山、林口两个村民小组迈进。从县城出发,经过45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路的尽头。队员们只能下车,在老远赶来帮忙的玉碗村村民的帮助下,把图书和物品装上背篼、捆上马背,开始向山上攀登。
两个小时后,队员和图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阴山、林口两个村民小组,位于玉碗镇的高山上,不通公路、不通网络。两个村民小组116户人家中56户是苗族,400多人中中小学生83人。
盛装的苗族群众早就等在村口。见到“背篼图书馆”的队员们用背篼把图书从山下背上来,村民们飞快围上前问候。学生们也等不及,拿着图文并茂的期刊先睹为快。“背篼图书馆”的队员们忙而不乱地把书架安放在林口村民小组小组长刘思友的家里,并把已经编码的图书逐一上架。很快,一个新的“背篼图书馆”建成了。这是大关县在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建的第6个“背篼图书馆”。
这次“背篼图书馆”工作队共给阴山、林口两个村民小组送去了409册图书、300册期刊,一个书柜和部分学习生活用品,总价值2万多元。在原来配送农业科技、时政、致富、少儿读物和历史小说图书的基础上,此次新增了励志类和自然科学类图书。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每次都会带上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宝,利用无线WiFi向群众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整理好图书,给刘思友讲解如何保管、借阅、流通图书后,队员们来到屋子外面的小院坝,给孩子们发放文具、笔记本、毛巾、肥皂等学习和生活用品。苗族同胞们喜不自胜,给队员们表演了这几天大关县文化馆组织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兴民刚教会他们的芦笙舞。
“背篼图书馆”工作队队长常绍慧介绍,今年,“背篼图书馆”将整合资源,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除了此次在玉碗村建设的“背篼图书馆”,他们还将陆续在不通公路、不通网络的边远山区建设5个“背篼图书馆”,并在送图书的同时,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送戏下乡、送培训下乡、双语宣传惠民政策和非遗技艺传承保护工作。对已经建起的“背篼图书馆”,工作队将适时回访,补充或更换部分图书。
从2016年6月4日在玉碗镇何家坡建起第一个“背篼图书馆”,大关县“背篼图书馆”的工作队员们顶风冒雪,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想方设法,把文化的温暖种进大山深处,让贫困群众享受文化权益,丰富精神生活,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阮可认为,“背篼图书馆”这种流动图书服务,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已经成为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一项举措,成为“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典型,特别适合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借鉴。驻云南记者 肖依群 通讯员 曹阜金 周元江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乌蒙山 背篼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