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传统村落成为“文化琥珀”

2017年04月19日 15:10 | 作者:练洪洋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要是有人问我,广州哪里最珠三角,保留最多岭南水乡特色和广府文化遗韵,我会推荐番禺石楼大岭村。作为广州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的整体布局属于岭南水乡向传统梳式布局聚落形态过渡的聚落类型。街道与里巷如经纬交织,把一幢幢老屋连在一起,与分布其中的河涌、古桥、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共同组成了独具岭南水乡和广府乡土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群。

要历史有历史,要文化有文化,别看这么一个村子,历史上可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村”,诞生过1位探花,34位进士,53位举人;说传统很传统,说开放很开放,以明代修建的显宗祠为例,大门左右门墩石雕正面居然镌刻着西洋童子形象!原来,在明代村里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这名官员一直主张和外国友好交往,返乡时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

游走在传统村落,感觉像掉进一个时间的琥珀,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仍然可以被触摸、被感知。但在一日千里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成为影响传统村落未来走向的两难命题,大岭村也不例外。广州市国土规划委日前正式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保护规划》,其中明确将采用“最低干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低干预”是一个纲要性、原则性表述,要“干预”到什么程度,才算“可持续发展”,仍然考验着保护者的智慧。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要在几种关系中找到平衡点。

一在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既重视保护菩山、大岭涌、蛎江涌等自然山水环境,龙骨状村落街巷格局及街巷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蚝壳围墙,纪念碑、旗杆夹石、摩崖石刻等,也要注重水乡文化、农耕文化、赛龙舟等民俗文化、祠堂文化等保护与传承。二在保护与开发之间。作为游客,我们当然希望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不被现代化建筑所破坏,但是站在村民角度,或许又是另一番感受。三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一些传统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与民意基础,难以原封不动地传承(如自梳文化),失去传统韵味,恐怕也不行。四在公共利益与村民利益之间,要求得最大公约数,才能得到村民发自内心的支持。

文化名村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无论其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值得倍加珍惜,合理保护,传之后世。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传统 文化 村落 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