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守护好“最后一方净土”——西藏采访记之一
四月末,驱车行驶在318国道西藏山南段,路边叠翠的绿境,与山顶的白雪遥相呼应,形成了特有的高原景象。谁能想象,多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荒滩。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我们要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丁业现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工作的一条红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2014年,为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西藏自治区在集中了全西藏80%以上人口的“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开展了造林绿化工程。以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为例,该段每年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5年的32天。
“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是西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典型举措。近年来,西藏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强化环境规划引领作用,严格项目建设环境评价,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进西藏。”丁业现说,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西藏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加大“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等工程;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燃煤烟尘污染治理,研究出台“去煤化”政策,扩大燃气覆盖率,提高能源清洁化。
2016年,西藏全区累计完成生态建设投资84亿元,全面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植树造林83.8万亩。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已建设自治区级生态县7个、生态乡镇128个、生态村1296个。目前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均为一、二类水质,空气质量全天候保持优良。美丽的西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
赢了经济不输环境
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调研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时,记者对这一理念有了切实感受。“净土”,是名片,也是资源。2014年,拉萨启动净土健康产业,依托纯天然环境,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能。短短几年,该产业已逐步成为继文化旅游产业之后西藏的又一支柱产业,2016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此外,“拉萨净土”17类商标已经全部拿到商标注册证,覆盖药品、饰品、食品、饮品等九大主导产业,将有力推动净土健康产业规模化发展。
4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拉萨城关区白定村智沟生态保护区的智昭净土健康产业园区,这里建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现代化生态牧场、植物工厂,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集植物工厂、循环农业、新能源、立体农业为一体的净土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高标准现代化奶牛养殖中心养有2000余头奶牛,日产牛奶7吨。养殖中心通过建立完备的粪污回收系统,不仅实现了粪污零排放,同时生产出优质生物有机肥,供产业园区内的有机农作物使用。拉萨人平常吃的藏鸡蛋、早上喝的鲜牛奶,还有在小区门口买到的直销蔬菜,都源自这个园区。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拉萨净土只是西藏发展(14.680,0.30,2.09%)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西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从未松懈。西藏赢了经济不输环境,守护着“世界最后一方净土”。
让农牧民分享“美丽经济”红利
3月底,林芝巴宜区东部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正式开张营业。依托小镇,当地几乎家家户户开旅馆,2016年实现人均收入约2万元;在位于工布江达县的巴松措景区,2015年有898名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经营收入达2025.8万元;山南市扎囊县59岁的村民边久,10多年如一日育苗植树,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在西藏,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点的“美丽经济”,不仅直接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富裕生活,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根植于群众心中。
据介绍,西藏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仅318国道沿线就有珠峰大本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米堆冰川等众多优质的自然旅游景点。2016年,西藏安排2587万元专项资金,以完善生态环保设施为重点,对巴松措、然乌湖等7个景区进行了改造提升。
“巴松措景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它作为西藏成熟的生态旅游地之一,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解决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百姓‘吃饭’的两难问题。”据工布江达县旅游局副局长巴旦才旺介绍,通油路、通电、通水、通宽带后,巴松措景区结巴村的家庭客栈也慢慢发展起来了,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实现门票收入1863万元,同比增加57%。
“把环境可持续作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旅游发展过程中,在保住西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为西藏广大农牧民创造了金山银山。”据西藏自治区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藏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服务,改善了生活、增加了收入。2016年,西藏接待游客2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7%,10多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带动了2.6万贫困人口脱贫。
“游客奔的就是这儿优美的自然环境,要用心守住。”尼玛多杰经营的卓玛家庭旅馆是鲁朗镇罗布村的第一批家庭旅馆,从2011年开始建设,可以同时接待20多个客人,去年纯收入15万元。如今,罗布村几乎全村都参与到家庭旅馆、林下资源销售和藏式餐饮等旅游产业中。
蓝天碧水,游人忙着拍照,这是他们眼中的美丽西藏;景区周边,村民呵护着一草一木,这是他们眼中的金山银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杜秀萍代玲)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西藏 生态 产业 旅游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