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监测数据“花式造假”倒逼监管“措施较真”
日前,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查通报,发现一些痼疾。其中,“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有的偷天换日,有的暗度陈仓,有的企图蒙混过关。个别企业的造假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丰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甚至为负数。(5月7日《人民日报》)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无需赘言,而环境保护又需要一项项具体措施来落实执行,开展环境监测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措施,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这就意味着,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提供的参考依据就不准确,必将给环境保护的决策、规划和研究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
正因此,2015年12月,环境保护部就出台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对故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和措施,这也为打击和扼制监测数据造假提供了“尚方宝剑”。
一些企业在环境监测上玩“花式造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目的无非两条,一是想借此节约环境监测运转的设备、人力等成本,减少各种费用支出,二是通过虚假数据来掩人耳目,逃避上级监管和处罚。这样的“花式造假”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是这些企业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效益,忽视了企业理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有关主管部门责任不清、作风不实、检查不勤、把关不牢、监管不严和打击不力等诸多问题,自然给了那些不良企业以可乘之机和侥幸心理。
因此,要杜绝环境监测“花式造假”,必须依靠环境监管的“措施较真”,坚持做到勤检查、早发现,及时整治、全面纠正。对于那些严重违规违法或者屡教不改的企业必须施以重拳,发现一家处罚一家,切不可姑息和纵容。只有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和风险,才会让企业明是非、知痛痒,才可能避免“花式造假”等现象的再度发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数据 花式造假 监测 监管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