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刘劲松:只有不可替代才有话语权
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员闯将刘劲松:只有不可替代才有话语权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28年前,在芜湖电真空研究所租住的海军招待所里,一位24岁的年轻人在实验室里,对一个即将投入机载装备使用的特种显示器件,反复进行测试、试验,周边空无一人。此时的时针,已滴答指向12点半。
“那时候,我们所长突然从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真是吓了我一跳。”如今,28年过去了,当年这个叫刘劲松的年轻人,已是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从事特种显示和微波技术研究几十年了,主持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只机载高亮度、高分辨率平视管组件、第一只机载头盔显示管组件、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照明及报警装置......
“搞研发的时候,有同志3天3夜没离开实验室,这是经常的事。”眼前50岁的刘劲松副所长,戴着眼镜、说话慢条斯理,谈到他所完成的国家重点装备配套项目,他总是滔滔不绝。但当记者问到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时,他却反而记不清了。

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员闯将刘劲松
脱下白色的净化服,当天没有紧急的装备任务,在记者面前吃着家常菜的刘劲松,只是一个会帮妻子做家务的丈夫、一个经常和女儿通过视频方式讨论软件研发的父亲,一个总是会为装备任务陷入沉思的科技工作者......但更多的时候,在别人眼中,刘劲松是个务实、严谨的国防“功臣”、大国工匠。
“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想太多”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的航天员翟志刚,需身着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作业,实现中国航天的首次太空漫步。
而当时“飞天”舱外服头盔上的照明和报警系统,就是由刘劲松作为项目指挥,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特种光源。然而,翟志刚宇航服上配备的产品是国内首个此类产品,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出问题就是我们最大的困难,一定要把问题全部暴露在地面训练场。”三天后,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与此同时,安徽芜湖的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内,包括刘劲松在内的全所人的目光,也都紧紧盯着眼前直播的大屏幕,忐忑、紧张......
“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太空漫步!”最前方传来的喜讯,让一向低调、沉稳的刘劲松,也激动地拍手叫好。前几日,他带领记者参观展示厅,经由神七照明、报警系统时,语速一直不紧不慢的他突然顿了一下。
“这是关乎宇航员生命系统的关键装备。”舱外服照明灯,安装在防护头盔外表的两侧,用于提供阴影区胸前控制台照明,而报警系统则用于系统出现异常或故障情况下,及时为航天员提供发光报警。
神七的舱外航天服,重达120公斤,可支持4个小时的舱外活动……2005年2月,研究所便接到了舱外照明灯和灯光报警装置的研制任务,这是他们首次承担载人航天配套任务。

刘劲松在查看实验室设备
期间,刘劲松带领特种光源团队成员进行了多次工艺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没有谁一开始做事,想着这是工匠精神的激励,我们就是踏踏实实把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做好。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以满足国家装备急需为首要任务。”
为了确保产品的原材料质量,他带领物资采购部门亲自去各原材料厂家选材,并进行试验验证。一个月的时间,在很多人看来,悠闲地过几个周末就过去了。但对于刘劲松团队来说,却要按照秒来计算。
这种踏实劲儿,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科技计划处副处长张丽体会深刻,“当时,研究所缺乏载人航天环境试验设备,刘所长便亲自带着设计好的试验产品,去北京航天总体单位开展环境摸底试验。”
2007年4月,该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并伴随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必须有不可替代的产品,在这个领域里才有话语权”
走进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展示厅,刘劲松将手指向了挂在墙上的4幅记录着华东所办公地点搬迁的图片。
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一进所在东内街城隍庙的民房,到现在建成了生态型的高科技园区;从最开始创业时13个人的小研究所,到今天成为拥有众多科技人才的国家创新型企业;从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机载高亮度平视管组件,到今天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科研院所。”
这里凝聚了所有人的汗水。当然,也见证了刘劲松从青葱岁月,到知天命之年28年的青春、理想。
“当时来得时候都是学生,但是每个人‘拎’出来都能干活。”那时,1989年刚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满身学生气的刘劲松,或许想不到,未来会成为我国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刘劲松为航天员王亚平介绍最新科研成果。翟光剑/摄
4年前,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通过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被誉为“太空黑板”的宇航显示器,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向孩子们展示了太空中如何称体重等物理现象。
而此前,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歼十飞机,我国特种显示器的前视红外激光火控系统,曾长期落后于世界,不能满足国防装备现代化的需求。刘劲松很快便投入到3英寸机载高亮度静电聚焦平视管项目的研制,用于国家多项重点装备显控系统,作为国产化核心显示器件。
“工匠,不是一个简单的匠人。涉及国家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坐在记者对面的刘劲松一直强调,必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必须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产品,在这个领域里才有话语权。
28年,刘劲松从一个工科大学的“学霸”毕业生,到现在的从事特种显示和微波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他心里一直秉持的工匠“初心”,从未改变。
“光有雄心不行,还得有恒心”
1997年12月28日,对于刘劲松来说,这个日子并不寻常,同他参与研制产品成功的日期一样,他记得再清楚不过。
那一天,他成为了一个父亲。
但是,正赶上一个重要合作项目谈判,没能第一时间抱一抱自己的女儿。这也成了后来他对女儿感到最亏欠的地方。
这些年,他的时间全部放在主持研制的机载视频放大器、同步转换器、小型化高频同轴介质振荡器等高新技术产品上,多项产品在装备中实现了原位替换,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
如今,女儿在美国某高校大二学习软件。去年,在去看望女儿期间,还抽空去参观了科技博物馆,了解到了美国最新的科研成果。“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感到自己很渺小。当我们国家还在讲机械手时,国外的机器蚊子都满天飞了。千万不能当井底之蛙!一定要保持不断创新、不断自我革命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记者与其聊到他的家庭时,刘劲松的话题却又“跑”回了工艺上。
近年来,刘劲松参与研制的机载着陆灯、滑行灯、加油灯等系列特种光源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装备中。在刘劲松眼里,这些都要经过反复试验、成千上万次的调整和改进。吃着碗里,就得有看着锅里的那种雄心。“但,光有雄心不行,还得有恒心。”
可再好的手艺技术,也需要有传承。但要想做刘劲松的徒弟并不简单,要“德才兼备”。首先要有德,即踏踏实实的奉献精神;其次是技术学好了,要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装备的各种需求。
现在,他这般要求当下的年轻工程师,就像28年前,对待一天天扎实成长的自己。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刘劲松 真空 研究所 芜湖 产品 装备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