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闻 要闻
10个亲历故事透析“一带一路”

中美“一带一路”智库对话

5月7日,来自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商品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热销。
龚献明摄(人民视觉)
“一带一路”3年多来到底取得怎样的进展,已成为国内外舆论极度关注的焦点议题。大量报道与学术研究习惯用宏大形容词与不同数据概括,却往往忽视那些有血有肉“一带一路”故事背后的多面性。笔者与所在机构同事曾去过40多个国家宣讲、对话与参会,写过一些理论阐述与综合文章,这次想用10段简短的亲历故事透析“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复杂与不易。
防范“大包大揽”
故事1:在某区域大国的双边《共建备忘录》谈判桌,笔者作为中方三位文本谈判代表一度如坐针毡。文本中原则性的问题,谈得相当快,但僵局陷在具体重大项目上。对方急切借“一带一路”重大契机发展本国经济,把国内许多重大项目都往《共建备忘录》里塞,中方谈判人员不得不就每个新增项目临时打电话回京,寻求相关机构帮助。
这次谈判提醒我们,不仅要为“一带一路”目前得到全球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喜悦,也要防范一些国家的过高期待以及项目合作中的“大包大揽”。前三年,“一带一路”为了更快地推进与国外的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赢得了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公开支持,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的全球影响力,进而推进中国下一轮开放势头,这是无可厚非的。
下一步中国需要防范“贪多嚼不烂”,虽然还要努力做大项目、签大协议、寻求大国支持,但也要从小处着手,完善小细节,严防小纰漏,注重小条款。毕竟,“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接下来要进入“精耕细作”期。
继续戒骄戒躁
故事2:在肯尼亚,笔者调研该国100年来第一条铁路:从最大港口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这条铁路完全由中国企业承建。所接触到的当地官员、民众都对中国感激不尽,也对中国系统的运营前景充满信心,给了中国企业未来多年的运营权,希望中国能够“传帮带”,以便实现肯尼亚经济的可持续性自主发展。但令人诧异的是,某国的公司在铁路沿线投资了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意在对蒙内铁路展开营运竞争。
这个项目警示我们,在经历千辛万苦而取得“一带一路”许多重大项目突破性进展之后,更要继续戒骄戒躁。中国企业以物美价廉、合作共赢等方法与西方企业在全球市场分蛋糕、做蛋糕,体现了不断提升的中国软实力,但同样引起了西方企业的警觉、竞争甚至是市场的反扑。
走到一个新的国家,拿下一些大项目,如同“打天下”,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中国崛起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之路同样不容易,而“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则必将是不平坦之路的集中折射。
企业借机“凤凰涅槃”
故事3:义乌是“一带一路”贸易领域的重要支点城市。这些年义乌对外贸易连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2015年更是实现了进出口总额增长41.5%,这在全球贸易多年平均增长仅3%左右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巨大的亮点。当地官员与商户告诉笔者,义乌批发的小商品物美价廉,不同于欧美奢侈品牌,很对“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胃口。两年前,“义新欧”班列开通,目前已来回数百趟,在义乌小商品城专门开设了“进口馆”,足不出户就能一手购买到数十个国家的商品,义乌实实在在受益于“一带一路”。
这个典型案例反映了“一带一路”的务实性。诸多地方企业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主,主流想法都是想图“变”,希望在未来能借“一带一路”,审时度势,实现企业的“凤凰涅槃”,此时,各级政府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帮助诸多中小企业顺利转型升级,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责任。
不是无偿让利,而是共赢
故事4:2015年笔者在波兰某重要智库调研。刚落座,对方就调侃,“您是本周我们接待的第四批中国代表团了,相信也是来谈‘一带一路’的。我们就想问一个问题:中国到底能给波兰什么实际利益?”此后的谈话中,对方还反复问及中国带来的务实利益。
这段回忆至今如鲠在喉。当下,“一带一路”研究与对外交往多是强调给对方带来利益,生怕对方不愿合作,这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进程的诚意与善意。但必须注意,类似的善意、诚意有时也会助长一些偏见,误以为中国主动送上门的合作意愿,意味着中国有求于他们。事实往往相反,中国走出去是相互需求的结果,不是谁求谁,更多时候,中国是合作的“甲方”。
“一带一路”追求合作不是中国无偿让利,而是共赢。对方要赢,中国也要赢。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长期低迷、贸易增长萎靡不振、各国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经验有助于世界的未来,越来越多国家主动寻求对华合作。因此,对外合作,也需要自信。这应是未来“一带一路”进程的重要规则。
完善“走出去”的规则
故事5:在拉美某大国调研时,笔者与一位国企老总交谈,问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他没有指涉美国、日本或欧洲公司,而是谈到同行业的某一些中国公司,还列述了一些项目竞标过程中中国公司竞相压价的难堪与尴尬。他的另一句话更加令我瞪目,“中国企业不怕与任何发达国家在海外竞争,但很害怕与国内企业在竞争。”他暗示,国内企业有时会出现竞相压价、不守规则的现象。
这类竞争状况当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化表现,但也折射了“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一些企业蜂拥而出,以“占领市场份额”为唯一战略目标的盲目扩张性。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走出去”进程的行业管理与规则制订,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式的企业,目前看来越来越变成了“一带一路”当务之急。
对外传播需供给侧改革
故事6: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笔者曾给来自中欧各国上百位企业家、商会负责人与政府官员宣讲“一带一路”。课后,副州长感叹道,没想到近两小时的课程,下面竟如此鸦雀无声地听讲,他们太渴求知道“一带一路”的真实故事与实际情况了。一些企业家的问题显得非常基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中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到底会持续多久,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中国的思想供给还远远未跟上。
类似经历,许多出国调研的学者都曾遇到过,这使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压力倍增。笔者在数十个国家宣讲“一带一路”,遇到更多的问题不是听众的刁难,而是一些“一带一路”的基础知识。这些年,国内已有数百万篇的“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但外语传播的有效性、广泛性仍不够,如何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更多深入人心的传播中国信息,借助电影、文学等脍炙人口的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涉及到话语体系、传播机制、运营人才等对外传播方面更深化的供给侧改革,可谓任重道远。
完善心理地缘观
故事7: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几位当地学者感叹道:“一带一路”令中哈两国走近,但许多哈萨克斯坦人在社会心理上仍觉得与欧洲国家更近。事实上,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飞到乌鲁木齐仅需1小时。笔者曾问过一个研究生班的学生,有谁能说出“中亚五国”的首都?结果没有任何一位同学能立刻背出。
这种反差是对中国社会心理的重大告诫。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国外通常指的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却忽视了多数邻国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存在。“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社会的心理中是一个巨大的盲区,是中国人的全球观失衡的重要表现。目前,越来越多国家对华签证采取免签、落地签的方式,这是调适民族心理的重要基础。中国舆论不妨多建议普通民众,多加强与邻国的互动,多到“一带一路”国家走走看看,完善中国人心理的地缘观。这也是一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领域的重大工作。
资金融通开始发力
故事8:这些年,笔者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个别城市商场、景点能直接花人民币,有的商家甚至还用人民币标价。在春节期间,泰国曼谷与北京的航班数量竟超过了“中国航班最忙碌”的京沪线。“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东南亚有极大的优势,使得资金融通领域也水涨船高。不只是在东南亚国家,笔者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的一些著名景点,发现几乎所有当地人都会用“你好”、“谢谢”与中国人打招呼。
这种交易仅仅是开始。中国虽已与23个国家实现了货币的直接交易,但仅有8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资金融通”为目标的金融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五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发挥着人体血液般的作用,保证“一带一路”的经济运行稳定。
不过,相比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目前看来,资金融通在“一带一路”的“五通”中刚刚开始发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贸易和投资,让金融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新引擎,这应是可预见的期待。
化解大国纠结
故事9:2016年夏天,印度孟买曾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球智库会议,全球治理是讨论重点,提及基础设施建设时,一些印度学者都推崇中国的贡献。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很想去中国。中国比印度富,但印度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另一位贫民窟里的印度教徒说,我们也有梦想,就像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样。不过,一旦谈起“一带一路”,他们就显得有些拘谨。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多数印度智库都有各自的想法,使得“一带一路”南亚段的进程变得复杂。
这种纠结是一些区域大国的典型体现,包括德国、土耳其等区域大国也有部分学者存在类似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与中国合作,搭中国的经济增长便车,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向中国取经,与此同时,他们也焦虑于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怕中国过于压制本国在本区域的影响力。事实上,“一带一路”不是零和博弈,共赢价值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如何深入全球人心,在区域大国尤其显得迫切。
推进全球新进程
故事10:2016年4月18日,笔者所在机构与美国著名智库CSIS共同举办了“中美‘一带一路’智库对话”,据说这是在华盛顿第一次举行的“一带一路”主题中美对话,上百位官员、学者与相关人士听取了对话会的新闻发布。一位官员说,为何会有这次对话,因为美国开始严肃地思考“一带一路”。1年多来,笔者还曾两次去美国国务院宣讲“一带一路”,都有数位执行层面的中层官员问询“一带一路”的逻辑。他们不是完全排斥“一带一路”,而是想急切了解“一带一路”的真实情况。
这些反馈在近期中美交往中得到了更多印证。从近年来数十份美国公开智库报告上看出,美国政府尤其是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在“一带一路”的看法有松动。2017年4月初“习特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欢迎美国加入“一带一路”。这是中国主动向美国伸出“一带一路”橄榄枝,获得了美国的积极回应。可以预见,中美在“一带一路”展开重大合作的可能性更是越来越大,而这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全球新进程。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10个亲历故事 透析“一带一路”


夏威夷火山周边已有19条裂缝 不断冒出有毒气体
阿尔及利亚诞生世界最大草莓派 长度近50米
“巨型发光人偶”亮相沈阳
巴勒斯坦“灾难日”巴多地再现冲突
世界最大无轴式摩天轮正式投用
中国医疗队获赞比亚政府“医疗合作勋章”
国家京剧院推出优秀武戏展演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