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把群众权益保护到末梢
这几天,听两个朋友吐槽了各自的烦心小事儿:
一位朋友花费4000余元买了两套护肤产品,店员使用该产品为朋友提供了护肤服务。然而用后第二天,朋友面部皮肤就出现了红肿等不适症状。朋友决定退货,店员推辞说是护肤力度操作不当,而非产品原因,并以公司有规定为由,要求退货必须有三甲医院开具的皮肤过敏诊断证明。是选择“忍”还是继续“死磕”,朋友着实很纠结。
另一位朋友装修了块大理石,但不久就变色了,而店主并未提前告知。店主态度不错,马上用硫酸对变色部分进行处理,却腐蚀了朋友多件家具,损失两千余元。店主只同意赔付670元,并说不同意可以去法院告。究竟是答应店主条件还是对簿公堂,朋友还在犹豫不决。
像两位朋友这样类似的烦恼,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遇到过。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隐忍”还是“死磕”是一个很难选择又必须做出的选项。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衡量,维权往往要打官司,打官司费时费力费钱不说,由于消费者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最初预期。有时候即使官司打赢了,在执行环节也可能会遭遇种种推诿,让生效判决迟迟不能履行,“死磕”的代价可能是“得不偿失”。尤其是一些受损程度不大的“小事”,许多人选择了隐忍。有些人选择“死磕”,往往能成为“新闻”。
然而,受损程度的轻,并不意味着法律关系中权益分量的小。事实上, 小事维权的纠结,归根结底事关“权力如何更好保障权利”的命题。当老百姓遇到权益受损问题时,投诉反映的渠道是不是畅通?需要了解法律规定时,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是否跟得上?对于行业监管有关部门是否尽责到位?等等。如果相关“权力”部门能够依法保护好群众的权利,敢于并善于为老百姓的“小事”撑腰,群众“死磕”得不偿失的是侵权的一方而不是权益受损的一方,那么,“死磕”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群众“被侵权”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除了上法院打官司,面对维权的烦心事儿,群众还可以选择多种途径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约司法成本,而且提高了矛盾纠纷解决的效率,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苗头,把群众的权益保护到末梢。
“小事”不小,其背后反映的是大民生,折射的是大民心。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依法处理好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让群众通过一件件小事的解决,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法治的作用和威力,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信仰和信心,最终推动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群众 权益 朋友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