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乡音萦绕不总在梦里
离开生养的故土,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生活,乡音萦绕是最大的慰藉,是乡音的陪伴驱走我在异国他乡的孤寂。
记得刚移民到加拿大,还辨不清身边的“南北西东”,找不准新的人生坐标时,梦里常常映现出儿时依偎在父母怀里牙牙学语的画面,伴着两行清泪,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靠耍笔杆子吃饭的文科生,远离了融在血脉里的母语文化氛围,心生的空落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时候,我要求家人在家里只能讲中文,强行让孩子每天要诵读一篇中文小故事,哪怕只是画也要画出一句话的中文字。就这样,在家的小天地里让乡音萦绕,孤寂的心灵得到些许的温暖。
在海外,方块字的中文被视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早期的移民常常感叹,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不会“老祖宗”文化,而成为“黄香蕉”,断了族裔文化的传承,这是心底言不尽的痛。
那些带着小孩子移民的家长们,抵埠后就敦促孩子们讲英文,让他们吃汉堡包、喝冰水,尽快西化,生怕孩子融不进当地社会被人歧视。没过几年,孩子们很快融入当地文化,家长却发现和孩子在中西文化上的碰撞越来越大。孩子们不再乖了,他们讲英语流利了,而从小就说的中文丢了。这时家长再设法鼓励孩子们去学习中文,孩子们却说“太难了”。
“不懂中华文化,等于忘了自己的根。”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学好中文,成为海外华人家长颇为头痛之事。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令世界越来越瞩目。难学的中文亦受热捧,中华文化的内蕴与精华,已被世界各地有识之士所重视。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各地学习中文的人数剧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通过学习中文,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加拿大,随着新移民、留学生数量增多,华人社区不断壮大,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英语、法语的第三大语言,在安大略省,中文名列第二。中文报刊、中文电视广播、中文路标、大型商店里的中文商品指示牌……随处可见,在一些华人主办的活动中,应邀出席的政府官员争先秀几句中文,以拉近和华人的感情,方块字的中文已不再寂寞。
中国热拉动了学中文热,各种形式的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文已成为一些华人比例较高的学校的日制课程。政府还资助公立学校办周末中文班,将中文成绩纳入学分。除了学分课,还有多种多样的中文学校和研习班,有收费的,也有政府和民间组织赞助的。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习中文的紧迫性,重视投资孩子学习中文。不仅华人家长争相送孩子去中文学校,其他族裔的孩子学中文的也越来越多。我在每年举办一次的青少年中华学艺比赛中担任评委,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们用中文流利地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智时,感到特别欣慰。
特别要提的是,有学生将撰写的作文向《人民日报海外版》投稿,看到“学中文”专版刊登了自己的文章,我会把报纸免费寄送给他们。海外版能够成为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平台,这对他们是最好的鼓励。
说中文已成为加拿大一道靓丽的风景,许多新移民调侃道,在加拿大不说英文也可以走四方,各种方言的乡音就飘荡在身边的街头巷尾,你不再感到孤寂,乡音萦绕不总在梦里.。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文 乡音 孩子们 萦绕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