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标准化考试反思: 中、高考试卷选择题比重过大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资料图)。衡水二中 供图
□选择题最大的缺点就是效度较差,既考查不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也考查不到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非评卷、阅卷、打分的便利
□对所谓标准化考试的误解和滥用,引起中考、高考等升学选拔考试的试题结构、题型和内容等固化、僵化和模式化
我国引进这类考试题型大约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与1977年全面恢复高考几乎同步。随后选择题就像疯狂的外来物种一样迅速传播,上世纪80年代高考等各种英语试题中就充斥大量的选择题,别的学科试题中也开始出现选择题型。客观标准化考试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因为移民、留学生筛选和两次世界大战人才之需,使采用选择题为主的所谓客观考试选拔方式得以广泛使用。后来随着计算机阅卷评分的便利得到推广,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托福考试(TOEFL)为代表的语言类考试最为盛行。
选择题说是客观,其实选什么考点、用什么选项都是非常主观的。笔者认为,确实不是什么问题都是标准化问题,关键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里盛行的选择题型,不是真正的标准化。
中、高考试卷选择题比重过大
笔者抽样统计了140余套全国省、市中考英语试题(2016年)和9套不同地区的全国高考英语试题(2016年)。在140余套中考英语试题里,平均下来,选择题77分,占试题总分的63%,83道小题中就有59道选择题。在9套全国高考英语试题(2016年)中,除了上海卷的选择题控制在41%的比例,其余8套试题中,平均下来,选择题占总分的68%,81道小题中选择题占了60道。同样是平均值,在9套高考文科综合卷中,选择题为140分,占总分的46.66%;9套高考理科综合卷中,选择题为126分,占总分的42%。
笔者还抽样统计了34套省、市中考数学题,平均下来,总题数为25道,其中选择题数为10道,占总分的40%。在9套全国高考数学题中,平均下来,总题数22道,其中选择题数为9道,占总分的40%。
在笔者抽样统计的24套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平均下来,总题数25道,选择题数为10道,占总分的28%。而在9套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平均下来,总题数22道,选择题数为11道,占总分的22.66%。在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中,选择题虽多,占分不多。
从总体上看,中考和高考各科试题中选择题比重过大,高考总分750分,有320分为选择题,占比超四成,尤以中、高考英语试题中选择题最多。为什么命题者对选择题情有独钟?是不是我们把选择题使用多的考试误认为是客观标准化考试?是不是我们被误导了?
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数次专访上世纪80年代引进英语标准化考试的关键人之一——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桂诗春教授。1995年正值英语标准化考试引进我国高考10年之际,桂诗春教授发表了《对标准化考试的一些反思》一文。他强调标准化考试并不等于选择题,标准化考试就是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较高的考试。桂诗春教授在文章中痛斥搞“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痛惜标准化考试被误读、误用。
尽管屡屡遭受质疑,但在随后几十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中考、高考等英语考试中,所谓的客观选择题泛滥成灾。虽然自2014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中已经大幅度削减选择题数量,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也全部删除单项选择题,但现行中考、高考英语试题和其他学科试题中,其他各类选择题的比重仍然过大。
而标准化考试的代表——美国托福考试,分听、说、读、写四部分,每部分满分30分,总分120分。没有单项选择题,全部是基于语篇和对话独白的单选和多选题,说和写全部不用选择题。英国的GCSE和A-Level考试题及雅思试题中选择题占比很小。雅思总分36分,只有听力和阅读部分有选择题10分,占总分的27.78%。
选择题不是真正的标准化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选择题有什么不好?
选择题是第一代考试的代表题型。这种题型的主要优点就是可以用计算机阅卷评分,省时、省力、省钱,且答案唯一,但缺点却达30多个,因此饱受诟病。选择题最大的缺点就是效度较差,难以考查考生的真才实学和应用能力,这种仅限为对正误的辨认和判断猜测的题型,很难命制,常常支离破碎,既考查不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也考查不到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由于这种试题的错误信息(干扰项)输入大于正确信息(正确答案)的输入,常常误导学生,对平时教学的反拨作用较差,极易造成大面积考试抄袭作弊行为的发生。选择题是被用来考查离散性知识点,多为四选一或三选一,因为选项多,可以随时组合,似是而非,可以选来选去。命题都对题目和考点的确定并不客观,而是非常主观随意的。
有人讲,教育改革中凡是技术性的改革都成功了,这个技术性的代表就是标准化的选择题使用计算机评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因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非评卷、阅卷、打分的便利。
也有学者指出,技术应用在测试上可能是个误导。是否能用这种考试测量和判断出学生的能力,这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即使在美国,各类计算机辅助的所谓标准化考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争议和质疑声从未间断。即使美国在一些领域试行“机考”,也要同时配备传统的笔试,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的考试选择题却采用的极少。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所谓标准化考试的误解和滥用,引起中考、高考等大规模、高利害升学选拔考试的试题结构、题型和内容等固化、僵化和模式化。此“三化”必然导致师生平时教学中的训练、考评模仿和“拷贝”中考、高考等考试的题型和所谓的“真题”,甚至连学生的作业都“考试题化”了。
伪标准化考试扼杀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有教学就有考评,考试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绝不能小觑考试的力量,我们要认识到伪标准化考试的模式化——模式化的考试和大量选择题的采用,使得一些师生选择走捷径:靠无休止的做题和猜题技巧,在短期而至的考试中尝到甜头,无心参与真正的教学改革。这种做法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令人欣喜的是,招考改革已经被国家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已在浙江、上海两地进行高考、中考试点改革。同时,各地启动了更大范围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试验。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总结、反思半个世纪以来中外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得失,应主要在考试的种类和考试的题型及内容上加强研讨,在稳中有变的大原则下,加大考试改革力度。
笔者建议,首先在中考、高考上有实质性的突破,提高现行考试命题质量。第一步就是必须大幅度地删减选择反应题型的数量,适当增加限制反应题型和开放性题型的份额,确保各类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的效度、信度和公平度。另外,必须集中中考和高考命题权。中考命题权大面积下放到地级市,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保证不了命题质量,还会滋生考试腐败。以中考英语学科试题为例,全国140余套试题的题型和内容上都是大同小异,甚至相互抄袭,根本没有“自主命题”的必要。
此外,笔者建议,我们应在探索考试政策和上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的同时,吸取国外考试和评价的经验教训,特别要研究英美国家不同的考试系统的特色和命题技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类考试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的着力点还应该放在考试类型、考试题型、考试内容和科学应试复习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
(作者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
编辑:曾珂
关键词:标准化考试 高考 选择题比重过大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