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政务网站被“差评”该如何“后勇”
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政府网站凭借这些优势,已成为当下群众反映诉求的一个常见选择。但是,“信件”有去无回、办理工作不求质量、无视群众不满意评价,也是各地政府网站不同程度存在的通病,收到不少群众的“差评”。(法制日报5月14日)
想必喜欢网购的小伙伴对“差评”一点也不会陌生。在现代网络购物中,买家可对卖家所提供的商品、服务、双方交易所必须的第三方提供的服务以主观认为或客观意见给出评价;卖家也可对买家在交易中的态度、语言以主观认为或客观意见给出评价。其中,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和差评,差评是最低评价。而,作为政务网站,其初衷本应该是回复民众的诉求,成为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公开政务信息、与群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然,报道称,现实中一些政务网站,“信件”有去无回、办理工作不求质量、无视群众不满意评价,收到不少群众的“差评”。
其实,一直以来政府网站建而不管并非个例。据2016年第二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显示,抽查的746个政府网站中,发现不合格的112个,77.7%集中在县级以下,随后关停的6000多家政府网站中,县级以下数目超过九成。究其普遍存在的共性,不外乎为:咨询留言长时间未回应;回复内容质量不高;办理结果公开不够;办理机制各成体系等几个方面。诚然,政务网站“建而不管”沦为“花架子”,不仅浪费资源,损害政府形象,还透支群众的信任。更让民众参与政务监督,政民互动沦为“空谈”。为此,简单的曝曝曝光,是不足以敲山震虎以儆效尤的。
那么,政务网站被“差评”,又该如何“后勇”?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这也如专家所言:政府网站中群众诉求存在答复不及时、答复质量不高等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受理、办理、监督没有分离。而受理、办理、监督没有落到实处,多数来自“赶时髦”原因。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毋庸讳言,在“互联网+政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门户网站成为政府的标准配置的当下,一些领导干部打心底认为,政府部门如果不开通官微、官网,便是与时代落伍、懒惰的表现。不管“卖钱不卖钱,先把货备全”,至少场面上要过得去。也才有了定位不清,可替代性强,民话不多,官腔不少,插科打诨多,解决问题少的名不符实。事实上,把政务网站衍生为充当门面的道具。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政务网站被“差评”,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为官不为的一个点。当然,出现问题、发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面对问题不能“知耻而后勇”。有鉴于此,不妨将群众诉求管理分离出来,交由第三方或者政府专门机构运营;不妨将受理、办理和监督工作进行脱钩,并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妨建立无差别诉求渠道,整合各成员单位办理力量进行办理;不妨建立分级办理机制,上级部门负责批办、审核、督查、考核,下级部门负责办理和答复;不妨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系统,对信件办理时限、办理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和严格监控,设立监察节点超时告警以及异常件自动告警;不妨将考核结果实时生成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等如是。或许就能改变“差评”,提升政务网站的公开度和实效性。
有行动就有收获,行动最有说服力。群众给政务网站“差评”,是压力也是动力;群众评判,是尺子也是鞭策。笔者愿,有“差评”的政务网站能真正“知耻”而“后勇”,让这样一条解决群众问题的途径更加通途。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网站 政务 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