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生搬城市套路
日前,福建省公布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负面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在乡村修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有的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种植园艺植物、硬化道路;有的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这些并非个案、孤例,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应该举一反三,引起警惕。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乡村和城市是异质程度很高的两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乡村建设要尊重乡村的本质属性,要遵从乡村社会的特有规律办事。如果美丽乡村建设变成一种来自城市的异质力量,按照城市、城镇的模式,颠覆性地改变乡村的原有格局,甚至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实际,最终建成的可能就不是“美丽乡村”,而是“不乡不城”、不舒适也不美丽的城乡杂糅体。
与城市、城镇的规划不同,“聚族而居”是乡村主要的居住形态。人们按照家庭、家族、宗族、姓氏为纽带形成居住群落,以此奠定乡村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础。在“聚族而居”的居住地选择方面,乡村地区往往会形成比较独特的生活传统。比如在南方的许多山区乡村,“背山面水”是房屋选址的基本原则。南方气候炎热,在山脚地带或者山坡上建房,因地势较高,可得干燥高爽、日照充足和空气流通之利。临近水源,又便于村民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饮。这种居住形态不仅科学宜居,而且房屋错落在山水之间,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美感。如果生搬硬套城市的居住模式,在平坦地带集中盖房、集中居住,那么就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平地资源,也违背了乡村社会的本质属性,进而破坏乡村独有的社会和文化生态,有违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
建设美丽乡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各地在摸索创新中,已经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几大模式。总体来看,都是在尊重乡村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乡村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进行优化美化,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优美整洁,使乡村焕发美丽新貌。
当然,不同之中也有普遍规律。对于各地乡村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应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重解决。生态环境、景观美感和社会治安,是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优先关注的内容。因地制宜解决好这些问题,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传统乡村风貌,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让农家生活越来越好,让城里人感受到新农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而是别有风格、更具韵味的田园,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只要不回避问题,在总结过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就一定能走出更富成效的建设新路。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乡村 美丽 建设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