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规范醉驾入刑,需防自由裁量权过大
有关醉驾入刑“松绑”的说法近日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前几日,最高法针对8种常见犯罪的量刑出台了指导意见,其中对醉驾“轻微”的作出如下表述: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最高法还决定,自5月起,在全国部分法院对危险驾驶等8项罪名的量刑规范进行试点,为期半年。
有媒体报道时冠以“醉驾不再一律入刑”的标题,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法律界的各种解读,网友们更是众说纷纭,看法各异。一部有关犯罪量刑的指导文件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这为近年所少见,热议程度堪比当年“醉驾入刑”的出台。
不争的事实是,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将飙车和醉驾列入“危险驾驶罪”之后,“开车不饮酒,饮酒不驾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今无论亲朋聚餐还是婚庆喜宴,只要有人以开车为由拒喝酒,人们大多予以宽谅,不再强行劝酒。而各地的酒驾和醉驾行为也大幅下降。公安部去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5年来全国共查处酒驾醉驾违法行为247.4万起,与法律实施前5年环比下降34%,醉驾更下降了38%。
显然,“醉驾入刑”为道路交通安全的提高贡献不小。而法律能如此短时间变为妇孺皆知的常识,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法律的刚性与有力传播。尽管有专家称,当年法案推出时并未有“醉驾一律入刑”的提法,并称是媒体的一种误读,但当初的法律条文确实对“醉驾入刑”未附加任何条件,公安部下发的文件中,也确曾要求“从严掌握立案标准,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可以说,正是这种严格执法确立了法律的威严与震慑力。
诚然,醉驾在现实中的危害确实差异很大,一些明显轻微的醉驾“一律入刑”也不合理。如广州去年就发生一起医生酒后由代驾送回小区,但代驾走后小区保安要求挪车,因现场无人相助,医生只得自驾,结果刮花两车,后医生被控罪,获刑并可能丢掉公职。经上诉后方免予刑责。类似案例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因此,最高法对醉驾等犯罪行为的量刑予以规范和完善,是必要的,也于法有据。刑法总则中就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这也适用于醉驾等行为。
但是,民众的担忧与质疑也不可忽视。这不仅基于醉驾行为的潜在社会危害与风险,亦在于现实存在的选择性执法等诸种弊端。“当法律开了个小口,现实会不会破个大洞”的担忧并非毫无来由。更何况,既便在“一律入刑”的严苛环境下,仍有人铤而走险,而一旦有关醉驾“松绑”或是否入刑“可商量、可找关系”等变为现实,那么,醉驾行为会否大幅反弹,这确实不可掉以轻心。
从舆论的反应看,对醉驾从严执法显然是大众的共识。而且,醉驾入刑是一种预防性的惩戒方法,针对的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社会行为,有其特殊性。对这样的犯罪行为的量刑与处罚,必须考虑法规的任何变动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试点时须进一步探讨完善相关法规条款,对具体执法与量刑应更加精准细化,特别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要有制度制衡,以遏止可能产生的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醉驾 入刑 驾入 规范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